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今(23)日舉行“澳門城巿總體規劃系列座談會:交通基建智慧城巿”專場。座談會由澳大澳門研究中心主任林玉鳳副教授主持,多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就澳門特區《城巿總體規劃(2020-2040)草案》(下稱《草案》)的交通、基建、新能源、智慧城巿等領域提出建議,他們均認為澳門總體規劃在以上方面需要更多的思考和著墨。
澳大科技學院客席教授陳滿鋒認為,交通範疇中對外交通及公共交通均引用“公共交通導向發展(TOD)”模式。按《草案》文本的交通圖,對外交通的導向點(Transit Point)可應付從外到澳所需;但在本地公共交通的角度而言,TOD的效能並不明顯,特別在澳門半島內覆蓋居住區很小。輕軌在目前的規劃對解決居民本土交通的壓力偏低,此情況應因人口密度增加而提高力度。澳門城巿規劃學會秘書長林天瀚表示,澳門總體規劃應就“公用空間增加但道路沒有增加”的困局提出解決方案,建議對道路無條件增容的舊城區應考慮用“公交+步行”系統作為交通主軸方向,鼓勵市民用公交或步行前往,減少駕駛私人車輛以緩解交通擠塞。此外,應考慮推動更多巴士專道作為輕軌未通車前的交通選項,以提升公交的營運效率。
澳大數據科學研究中心代主任、科技學院副教授余亮豪則提出,可參考國家發展改革委的《綠色出行創建行動方案》,當中有新能源交通工具、公交優先等方面的指引,並發展智能化的交通管理系統,當中包括獲取準確的道路、出行等資料,使用智能化的方式管理、推出便利出行的措施等。澳大科技學院副教授黃承發亦關注智慧交通系統的建設,他認為需要有數據用於預測和規劃,不然目標只能是空想。例如要了解電動巴士的電力消耗,始能有規劃地去使用新能源於公交上。他亦表示需加入無障礙設施和環境的規劃,以適應有需要人士和長者的生活需求。澳大科技學院助理教授劉景榮認為《草案》對智慧城巿的規劃太少,未能達到積極建設澳門成為一個智慧城巿的目標。他表示規劃可補充一些階段性的發展目標及指標;規劃方案應針對本澳特色、去短留長,開啟如大數據資料庫等與智慧城巿有關的基建規劃,建設綜合能源系統等。
澳門工程師學會理事長蕭志泳表示,澳門是一個開放形的城巿,其城巿規劃應分城內和城外兩方面,城內關於本地居民,城外涉及旅客往來。他認為在基建方面,澳門總體規劃需更有前瞻性,不能著眼在現有已提出的方案上,需在法律、行政、技術上作出配合,這樣可達到設計創新、產業升級,惠及本澳經濟。此外,他提醒雖然現時政府財政充裕,但基建仍需考慮維護費用、成本效益及回收。澳門智慧城巿聯盟副理事長陳桂舜認為,澳門總體規劃應以數據為基礎,預計18個分區的人口比例、就業職位、容積率以及2040時的人口增減幅度等。隨着澳門更深度地融入大灣區及橫琴發展等條件,亦可預視未來20年通關人數必定倍增,在交通及口岸增設上亦應作出規劃。他認為如果大眾未能按照澳門總體規劃的20年計劃去考慮各區的變化並提出相應的意見,則不能達至全澳巿民參與規劃未來城巿發展藍圖的目的。
澳門岩土工程協會監事長李熙爗則關注輕軌東線問題,他大致認同走向,但對全程走地下有所保留。因為從工程角度而言,根據政府提供的有限“全天候”景觀、斜度要求等資料,認為未能提供足夠的說服理據。例如基於全球暖化和本澳以往的風暴潮資料,在8號風球以上的惡劣天氣風暴潮來臨之前,這個龐大的地下鐵路東線能否繼續安全地運行;此外,根據相似項目的資料搜集,東線走地下可能會是一個150億到200億的工程,如果東線全程用造橋式興建,成本應會減少一半,且工期也會遠遠快過走地下,政府應提供有關造價數據予巿民參考。會上,專家學者均表示澳門總體規劃應具有前瞻性,需要預視到技術革新在未來的應用和所帶來的影響,現時的《草案》較傾向使用現有的技術和設計去解決未來問題、規劃將來。此外,以往諮詢裡的一些好的建議如單車徑等,也應在總體規劃中保留。
出席是次座談會的還有澳大人文學院特聘教授朱壽桐、澳大澳門研究中心客席副教授吳玫、社會科學學院助理教授關鋒等。稍後,澳門研究中心將繼續就《澳門總規草案》舉辦“人文環境規劃”和“產業規劃”專題座談會。
查看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