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總規結合藍綠資源提升城市綜合環境品質

【圖文包】增加綠地或公共開放空間區

現時澳門的綠地或公共開放空間主要集中於澳門半島、離島的山體及水體周邊,部分以居住區為主、發展歷史較長的規劃分區的人均公共開放空間不足,加上城市急速發展,影響居民的生活質素和社區綜合生活環境。

居民對生活質素的要求不斷提升,特區政府一直積極改善民生和完善社區配套建設。考慮到澳門三面環海,擁有長達76.7公里海岸線的良好條件,正進行公開諮詢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草案,提出增加公共開放空間及優化佈局的構思,結合“藍”“綠”自然資源,營造連貫及優質的空間網絡,為居民打造集親水、綠化、文化、體育、親子和休閒娛樂於一體的公共開放空間。

2040年人均綠化地面積達3.6平方米

總規草案提出透過對生態保護區、綠地或公共開放空間區的規劃,串連山體、水體、公園等綠化及水系節點,形成有機相連的藍綠網絡,逐步增加澳門整體綠化率,以緩和城市急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影響,不斷優化改善居民生活質素。

總規草案的總土地面積(約36.8平方公里)中,約8%為綠地或公共開放空間區及約18%為生態保護區,按2040年的預測總人口約為80.8萬計算,人均綠地/公共開放空間為約3.6平方米 (參考深圳與香港相關的規劃指標,兩地的人均公共開放空間標準為2平方米/ 人,而“香港2030+”亦提出人均公共開放空間標準增至為2.5平方米/人),若將生態保護區用地面積一併計算,人均綠地/公共開放空間將近約12平方米,再加上其他土地用途內兼容的社區性公共開放空間、公園、綠地和海濱綠廊等,確保澳門整體綠地或開放空間達到一定比例,持續改善城市綜合環境品質及提高居民的生活素質。

增加綠地或公共開放空間區

總規草案提出維持現時的大型全澳性綠地或公共開放空間,並於北區-2、東區-2、外港區-2及氹仔北區-1重點增加綠地或公共開放空間。

北區-2及東區-2 作近岸填海以建設標誌性水岸公園(佔地約41公頃,規模相等於約2個香港維多利亞公園),為澳門半島提供大面積的綠地或公共開放空間,同時優化與東區-1的連接,結合大水塘等城市水體,加強其與周邊新舊社區的環境相融性,構建澳門半島藍、綠休閒空間供居民享用。鄰近的建築高度及設計亦與公園相互協調。另外新城A區以環島濱海綠廊及中央綠廊打通東西南北,務求締造綠色生活宜居生活社區。

外港區-2考慮到澳門綿長海岸線的特色,應善用海岸空間,為居民提供有質素的休憩地區。於澳門半島南端建設佔地共約23公頃及連續的濱海綠廊及公園(當中,南灣湖以南的海濱公園佔地約4.8公頃,新商業區以南的海濱公園佔地約6.2公頃,規模與紀念孫中山市政公園類近),連接南灣湖及西灣湖,營造濱海綜合休閒區,締造具活力的親水空間。

氹仔北區-1新城C、D區四面環水,規劃佔地共約39公頃及環島的綠地或公共開放空間區,以內湖沿岸綠帶、濱海綠廊為主要元素,通過片區間綠廊聯繫南北岸線,建設單車徑並連接氹仔島,成為環島單車徑的一部份,建造綠色低碳社區。

《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草案諮詢期至11月2日,歡迎公眾踴躍參與發表意見及建議,相關資訊,已上載至土地工務運輸局專題網頁(https://www.dssopt.gov.mo/zh_HANT/masterplan)。

查看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