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講座“澳門與中美早期關係的形成”


文化局學術研究講座“澳門與中美早期關係的形成(1784至1844)”,將於9月28日(周五)下午6時30分在塔石廣場文化局演講廳舉行,由美國邁阿密大學歷史學博士何思兵主講。講座以普通話進行,設粵、葡及英語同聲傳譯,歡迎有興趣的居民參加。 從事廣州貿易的美國商人於十八世紀末聚居澳門,使澳門成為中美經濟、文化最早的交滙地。美國在東亞的經濟勢力在十九世紀隨即迅速擴張。十九世紀上半期,對華貿易在美國對外貿易中位居第三,僅次於英國和古巴的貿易,彰顯了商業在中美關係中的重要地位,對華貿易亦促成了外交關係和傳教活動的發展。一八四四年,中美兩國在位於澳門城外望廈村的普濟禪院簽訂了第一個中美條約。這個包括片面最惠國待遇和領事裁判權的條約侵犯了中國的主權近一個世紀之久。在中美早期關係演進的過程中,澳門這個傳統的轉口貿易港和歐洲人在中國沿海唯一的居留地,成爲中美政治、經濟、文化的接觸點,在兩國關係形成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是次講座將分析第一艘美國商船“中國皇后號”在澳期間,澳門在廣州對外貿易體系中的地位,闡述澳門及望廈地區在《望廈條約》簽定前夕的國際地位問題,分析中美兩國選擇在澳門半島談判和簽訂第一個中美條約的原因,揭示美國在華最大的貿易公司——旗昌洋行在美國對華外交中所起的作用,並從國際法的角度重新探討《望廈條約》的歷史意義。 講者何思兵,主修美國外交史,研究領域為中美關係史、海外華人研究、太空政策等,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海外華人研究通訊》執行編輯。曾發表學術論文〈澳門與中美關係的形成:從中國皇后號到望廈條約 (1784-1844年)〉及〈旗昌洋行與十九世紀美國對廣州貿易〉等多篇。 本研究課題獲文化局學術研究課題獎勵。如有任何查詢,可致電5986544與文化局朱小姐聯繫。



此頁面有問題嗎?

幫助我們改進GOV.MO

* 必填項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