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鄰近地區在貝類水產中檢得麻痹性貝類毒素,並發現中毒個案。本澳衛生局和民政總署密切關注事件,並已加強與香港和內地相關部門的溝通和聯繫和加強水產入口檢驗檢疫措施。衛生局至今未有收到任何疑似個案報告,但考慮到事件對公眾健康的潛在威脅,特向市民提供相關的預防信息。 引起麻痺性貝類中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PSP)的原因,是貝類海產包括蠔、蜆、青口、螺、扇貝、螄蚶及帶子等吸食海水中的有毒藻類,毒素積存其體內。該毒素稱為石房蛤毒素(Saxitoxin),一般積存於貝類海產的消化系統內(俗稱“裙邊”的部份)。當海水溫度較高,毒藻會大量生長繁殖,甚至出現“紅潮”,而使水域內貝類毒素含量增加。貝類本身不會因毒素而表現任何病徵,因此不能從外觀、氣味、味道和肉質來分辨是否有毒。該毒素耐熱,一般烹調方法不能將其破壞。當人類進食含有毒素的貝類時,便會中毒。 麻痺性貝類中毒潛伏期短,一般於進食後數分鐘至二十分鐘發病,中毒症狀以麻痺為主;初起為唇、舌、四肢末端出現剌痛、麻痺或灼熱的感覺,隨後可有頭痛、暈眩、嘔吐、動作機能不協調等症狀,嚴重者有呼吸系統麻痺而引起死亡的危險。症狀可維持數小時至數天。 考慮到季候因素和鄰近地區的情況,衛生局呼籲巿民暫時應避免食用有風險的貝類,如選擇食用則須確實遵循以下守則,以預防麻痺性貝類中毒:
1.應向信譽良好及領有牌照的海鮮店購買貝類海產,若有懷疑,應放棄購買;
2.應將貝類在清水中浸養一段時間,並定時換水,使貝類自行排出體內毒素;
3.煮食前,應除去貝類的內臟、卵子等部份;
4.每次只吃少量貝類食物; 5.兒童、病患者及老年人較容易因進食含有毒素的貝類而中毒,故此應加倍小心;及
6.進食貝類後若出現麻痺為主的中毒症狀,應立即延醫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