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可持續中心主任代表澳門特區出席全球智庫峰會


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全球智庫峰會”於2009年7月2日至4日期間在北京舉行,共計900多名政府官員、國際組織和著名智庫代表匯集首都,共謀全球經濟發展的新路向。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强、意大利前總理普羅迪、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等分別在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謝志偉主任代表澳門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中心,並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理事的身份出席了是次峰會。 本次峰會以“全球金融危機與世界經濟展望”為主題。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强在峰會開幕式上,介紹了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情況和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他表示,通過加大公共投資、鼓勵居民消費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已使總體形勢趨於穩定。我國會把握這次機遇,加快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振興重點產業,增加新的經濟增長點。今後會繼續以“保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為重點,深化在多個領域的改革,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繼續完善制度、擴大開放。 在是次峰會中,各國專家學者深入研究國際金融危機對全球所造成的影響,交流各國的應對經驗,尋求走出危機的可行性方案,從而構建起全球經濟的新秩序。 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是澳門特區唯一受邀參與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工作的單位。是次出席峰會,顯示出作為我國頂尖智庫的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對澳門意見的重視。與會期間,可持續中心主任謝志偉與原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就當前澳門的經濟發展形勢、橫琴島澳門大學新校區的建設、加強兩地智庫聯繫等多個話題進行了坦誠而友好的交流。 進一步探索智庫在推動社會發展中可發揮的作用,是本次峰會的專題之一。隨着政府和企業決策內容的日益複雜化,官方及民間智庫在影響決策和推動社會發展方面的作用愈加重要。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主席約翰‧桑頓提出,質量、獨立性和影響力是打造頂級智庫的核心價值。所謂“質量”,即吸納不同領域的優秀學者,加強智庫的研究力量;“獨立性”,即尊重事實、尊重分析,盡量減少資金來源及其他外部因素對研究的影響,以建立智庫的可信度;“影響力”,即對政策發揮影響,通過多種形式向政府發表對各類重要問題的看法。此外,與會者還對智庫發展面臨的困境與挑戰、加強交流與合作的途徑和方式等展開了深入探討。 就形成金融危機的原因而言,不少學者認為,放任市場行為,缺乏監管,是產生巨大的泡沫的主因之一。近年不少金融機構把一些債務包裝成金融衍生產品進行對外銷售,並把本該由金融機構自己承擔的風險推到市場外部,以致拖垮市場;此外,過度消費、金融機構的巨型化和全球化,也導致整個金融系統發生了問題。 就下階段經濟發展的新方向而言,“興利除弊”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和制度,是多位專家學者講話的重點。原國務院副總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曾培炎指出,世界各國應合力完善現有的金融體系,制定普遍認同的監管標準和規範;著名經濟學教授厲以寧更明確講到:“不改體制,制度難以維持;改了體制,制度將繼續保存下來。這就是制度調整的實質。”他提出,我國應進一步推動在城鄉二元結構、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的體制改變,並以此作為走出金融危機影響的有效手段。 加強區域經濟合作,也是本次峰會的主要議題之一。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提出,在東亞形成超國境的統一貨幣之前,可嘗試使人民幣和日元成為東亞貿易的貨幣,逐漸替代美元。與此同時,各國也需形成一種更好的匯率聯合協商機制。 從是次峰會的規模、影響到大會的組織、協調,無不顯示出我國努力打造國際一流智庫、創建智庫思想交流平台的決心,看到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希望通過在全球智庫間開展更有效的交流與合作,從而推動社會發展,並擴大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塑造我國的軟實力。另一方面,參與峰會的與會嘉賓也有很高的積極性,即使是各分論壇,也常常是摩肩接踵,聽眾甚多。充分看到各國智庫代表對早日走出金融危機影響以及學習別國先進經驗的期盼。 除了主論壇之外,本次峰會還設有促進貿易自由化與投資便利化、可持續發展與宏觀經濟政策、跨國公司在金融危機中的戰略與責任、全球消費儲蓄及金融安全、重大經濟問題與智庫合作等五個平行分論壇。而出席是次峰會的主要嘉賓還包括: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孟加拉鄉村銀行創始人尤努斯、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組織秘書長素帕猜、聯合國秘書長特別顧問薩克斯、美國前勞工部長趙小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