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非遺三項目獲評審通過


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為在今年6月之前向國家遞交兩年一次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項目,文化局轄下澳門博物館於3月下旬首次對遞交申請的項目進行評審。 澳門博物館於3月中旬前收到本地民間社團遞交的三個項目四份完整的申報書,分別有:澳門道教協會以“傳統音樂”類別申報的“澳門道教科儀音樂”;澳門鮮魚行總會以“民俗”類別及“傳統舞蹈”兩類別申報的“澳門魚行醉龍”;以及區均祥粵劇曲藝社以“傳統音樂”類別申報的“廣東南音”項目。 是次評審特別邀請了三位國家級評委參與評審工作: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田青,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張振濤,以及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學會副會長馬盛德。同時邀請澳門演藝學院院長梁曉鳴博士及該院舞蹈學校藝術指導、著名編舞家應萼定先生擔任評審工作。五位由內地及本地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對申報項目經過兩輪認真、細緻及深入的研究和討論,一致給予申報項目高度的評價,認為三個項目均具有濃郁的澳門地域特色和較高的傳統文化價值,並有清晰的傳承譜系,保存完整,有必要盡快開展保護工作。評委同時指出,各項申報書從內容、歷史探究及陳述,至資料文獻的搜集、整理、建檔的工作,都充分體現了三個團體對申報項目所付出的巨大努力,為申報項目總結了大量且系統的資料,為未來的承傳和發展提供了依據。評委一致同意該三個項目符合列為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條件,並建議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評委亦作出相關修訂建議:建議區均祥粵劇曲藝社申報的“廣東南音”改以原始的、更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水南音”為名,並改作申報“傳統曲藝”類別,同時應加強保護措施;澳門鮮魚行總會申報的“澳門魚行醉龍”,經深入分析,宜以“民俗”類別申報,更能體現“澳門魚行醉龍”作為本地獨有的一項節慶活動,以便更好地把舞醉龍以外的民俗活動及儀式一起保護起來,確保項目的完整性,因而無需再申報“傳統舞蹈”類別。 澳門博物館現已將三個申報項目之簡介及錄影片上載於澳門博物館網頁;而相關項目的申報文本副本現於文化局轄下的中央圖書館總館、何東圖書館、民政總署大樓圖書館和觀音蓮花苑圖書館內展示,歡迎公眾查閱。本地居民如對上述項目的申報或評審結果有任何意見,均可以書面形式將理由及依據作陳述提出,並在5月8日前送交澳門博物館(需注明: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意見);或傳真至2835 8503。所有函件均需有署名,並列明聯絡地址、電話及聯絡方式,以便當局核實有關事項,並作出適當處理。如有查詢,可瀏覽澳門博物館網站www.macaumuseum.gov.mo或致電8394 1221陳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