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下稱應變協調中心)表示,昨(19)日接獲1例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通報。
患者為22歲男性,於11月19日早上出現胸痛、頭痛、發熱,同日晚上9時到仁伯爵綜合醫院離島急診站就醫,心電圖提示異常改變,驗血結果顯示提示心肌損傷的心肌旋轉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TnT)明顯升高,臨床診斷為急性心肌炎,當晚轉入仁伯爵綜合醫院作進一步診治。患者今(20)日經治療後胸痛稍有緩解,情況一般。由於患者曾於11月17日晚上接種了第二劑BNT的mRNA疫苗,有關個案將交由“新冠病毒疫苖接種後不良事件評估工作小組”作分析討論。
應變協調中心表示,心肌炎為心臟肌肉炎症,心包炎則是心臟周圍組織的炎症。世衛組織表示目前的證據表明心肌炎和新冠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之間可能存在因果關係,主要發生在年輕男性和第二劑疫苗接種後,通常在接種後數天內發生,絕大多數情況下,患者症狀輕微,通常經休息或藥物治療後症狀能迅速改善。若接種後出現心肌炎或心包炎的症狀,例如急性和持續胸悶、胸痛、呼吸困難或心悸等,應即時求醫。接種BNT的mRNA疫苗後一星期內,應儘量避免進行劇烈運動。應變協調中心表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疾病可導致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接種新冠疫苗能有效預防感染,避免感染後出現重症和死亡的風險,接種疫苗的好處仍遠高於其潛在風險,呼籲居民踴躍接種新冠疫苗,共建免疫屏障。
應變協調中心重申,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指的是注射疫苗後,發生任何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事件,這些事件有時序相關(接種“後”發生),但不一定存在著因果關聯性。接種後不良事件,分別為由疫苗引起(例如接種疫苗後的紅腫、熱痛、過敏反應等)、焦慮等心理因素反應引起(與疫苗本身性質無關)、偶合事件(注射疫苗後剛巧出現其他疾病,即使不注射疫苗也會發生)、疫苗生產或使用程序錯誤(如疫苗製作、運輸、儲存過程,或接種過程失誤但與疫苗本身性質無關)、不確定性或需經過專家分析尋找原因的個案。
應變協調中心強調,接種後出現不良事件不等於疫苗的副作用,兩者是不一樣的,在專家未能判斷事件與疫苗有因果關係之前,不能貿然判斷事件由疫苗引起。而且疫苗上市使用時會建立一個監測系統觀察。世界衛生組織對此亦有一套嚴謹程序和標準,包括事件的一致性、相關強度、特異性、時間相關性、生物合理性等。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接種的開展,衛生局成立了新冠病毒疫苖接種後不良事件評估工作小組,由多個醫療專業範疇代表組成,當有接種者出現嚴重不良事件後,會分析及作出評估其因果關係,以加強澳門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監測和跟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