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區重整諮詢委員會委託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及人文學院開展「司打口區居民現狀調查」,以了解該區居民人口特徵、社群意識及對舊區重整的意見等。調查顯示受訪居民對社區存有明顯歸屬感、良好的社群意識及鄰里關係意識,近八成受訪居民知悉舊區重整模式,並普遍認同「整建修復」最適合司打口區。研究團隊建議透過組織,增強居民集體效能,以及就相關政策所帶來的效果及問題向居民詳細說明,從而提高對社區各項工作及政策諮詢的參與度,有助促進社區發展和社群組織效能。 「司打口區居民現狀調查」分為定量及定性兩部分,屬定量部分的問卷調查在2010年8月底至10月底進行,以1,322個住戶單位和237個商戶單位為對象,成功率分別為64.2%及50.6%。 是次調查住戶總數為821人,當中超過八成為澳門永久居民及居(來)澳年期在15年以上,近六成人為45歲以上、初中以下教育程度,超過三成人為退休人士、家庭主婦及無業或待業。業權方面,超過七成三受訪住戶是業主,五成人擁有物業超過二十年以上,而租戶中亦有近四成人是已租借物業超過二十年,顯示該區是以「老街坊」為主的社區。 是次調查商戶總數為91人,當中超過九成是擁有一個商鋪,逾半數經營年期為十年以上,而且經營行業多樣,如:修車場、批發零售、餐飲等,近四成商戶沒有聘請僱員。業權方面,業主及租戶比例各佔約一半,當中,七成業主自置商鋪超過十五年、三成租戶亦是已租用超過十年,顯示該區商鋪流動性較低。 八成受訪者知悉舊區重整模式 在舊區重整工作認知方面,超過八成受訪居民知悉舊區重整模式,近四成人認為「整建修復」是最適合司打口區的重整模式,且大多數表示願意出資或透過政府資助維修樓宇公共部分,主要希望區內可增加或改善公共停車位及綠化休憩設施。 為進一步了解司打口區受訪居民對重整模式的選擇,與其人口特徵、社群意識、社區組織效能等因素的關係,研究團隊特意引入不同檢測方法,發現受訪居民對社區存有明顯歸屬感、良好的社群意識及鄰里關係意識,但較少透過不同組織表達對社區環境改善的意見、參與社區活動等。經分析後,研究團隊認為社群意識強弱影響受訪居民對重整模式的選擇,社群意識越強越希望「整建修復」及「保存維護」,並受社區歸屬感及社群意識高的影響,受訪住戶及商戶均以「整建修復」為首選模式,但不同年齡層、教育程度、居澳年期、收入及家庭人口數目等人口組別,對重整模式的選擇均有顯著影響。 至於定性部分,主要是透過文獻分析、口述歷史及焦點小組訪談,了解司打口區居民的社群意識及歸屬感,從而有助理解居民對社區的感性認同。經綜合資料後,研究團隊認為受訪居民對司打口區在澳門歷史上的地位並不了解,但較認識二十世紀中葉以後的司打口社區發展,且有情感歸屬,而焦點小組訪談的受訪者也顯示出具有強烈的社群意識及社區歸屬感,不希望舊區重整影響居民的居住及生活,且多數人沒有參加社區組織,這與定量研究結果吻合。 提高居民參與、推動社區發展 研究團隊在參考外地經驗後,建議透過組織,增強居民集體效能,以及就相關政策所帶來的效果及問題向居民詳細說明,從而提高對社區各項工作及政策諮詢的參與度,如:鼓勵自行建立伙伴計劃、讓民間機構進駐、鄰近地區街坊組織的跨區協調等,同時建議推廣集體回憶計劃和社區歷史計劃,深化區內居民的社區身份認同感,藉以促進社區發展和社群組織效能。此外,研究團隊建議司打口區重整工作可按不同人口組別特徵進行細化分析,盡量照顧不同需求的舊區居民,減少重整工作對其居民原有社區脈絡及生活習慣的負面影響。 是次「司打口區居民現狀調查」之研究報告已上載至舊區重整諮詢委員會網頁:http://www.ccrbam.gov.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