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湖畔大廈經屋居民出行調查結果公佈 過半受訪者將以巴士作主要出行方式


交通事務局今日(7日)公佈「湖畔大廈經屋居民出行調查」結果摘要,調查發現,受訪者遷入湖畔大廈後,過半數會以巴士作為主要交通方式出行,顯示日後區內對巴士服務的需求將會大增,現時交通事務局已加緊有關湖畔大廈公交配套安排的預備工作,將透過啟用"湖畔大廈"內之巴士轉乘站、增加鄰近上落客站點、調整現行巴士路線、新增路線及優化途經路線班次的調度等,盡可能回應區內居民的出行需要。 交通事務局與負責是次調查工作的澳門科技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舉行新聞發佈會,交通事務局交通規劃及建設廳代廳長蕭日鵬、運輸管理處處長盧毅華、澳門科技大學行政與管理學院院長兼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陳乃九教授及澳門科技大學行政與管理學院助理教授陳艷出席,公佈於今年1月開展的「湖畔大廈經屋居民出行調查」結果摘要。是次調查結合氹仔湖畔大廈的預配工作,針對獲甄選家團展開調查訪問,以收集有關家團的交通出行特性資料,作為湖畔大廈周邊交通規劃工作的重要參考和依據。 調查成功訪問了2,187戶獲甄選家團共4,368人,佔湖畔大廈單位總數的80.9%。受訪住戶中,現居住地區最多為花地瑪堂區及聖安多尼堂區,合共57.3%,而離島區則佔14.6%。受訪者的出行特徵方面,有兩個明顯尖峰時段,分別為早上7時至9時及傍晚5時至7時,佔平日由住所出發出行量47.4%及返回住所出行量38.5%。調查發現,受訪者遷入湖畔大廈後,表示會以巴士作為主要交通方式的比例佔59%,以電單車和私家車出行的比例則佔14%及21%,步行者為4%。另外,於早上7時至9時期間,以巴士作為交通方式的行程中,其主要目的地以大堂區及嘉模堂區為主,分別為39.7%及12.5%。而受訪者最能接受由湖畔大廈步行到巴士站的時間為5分鐘。 調查中亦關注到受訪者的購車意向,其中有四成受訪家團表示未來兩年有購車意願,購車的主要原因為出行距離長、有車方便接載小孩長者及乘搭公交不方便等;而最能打消購車意願的措施主要有輕軌投入運營且接駁方便、巴士等待時間降低及巴士服務改善,但亦有13.8%有意購車的家團表示,不受以上因素影響購車意願。 加緊協調湖畔大廈巴士安排 從調查結果反映,未來湖畔大廈住戶將主要依賴巴士作為交通出行方式,對巴士服務的需求將會大幅提升,針對未來湖畔大廈住戶的出行需要,交通事務局目前已加緊協調區內公交配套安排的相關工作,包括將在住戶入伙前啟用湖畔大廈內的大型巴士轉乘站,有關轉乘站的總面積約為4千平方米,可同時停靠18台12米大巴,局方將調整現行10條巴士路線,分別是11、26、30、34、35、36、50、AP1、MT3及N2途經此站,主要能接駁乘客前往亞馬喇前地、新馬路、氹仔市區、澳門半島北區及路環市區一帶,當中的36氹仔內循環路線亦能方便湖畔大廈的居民前往氹仔東西向的區域,如海洋花園、北安碼頭及機場等。另一方面,交通事務局已計劃於湖畔大廈對面增設新的"湖畔花園"站,將安排4條巴士路線途經該站,分別是26、30、34、MT3,有關路線主要回應居民由澳門半島北區返回湖畔大廈之需要。 增快速直達巴士往返亞馬喇
因應調查中又發現,以巴士為主要交通出行方式的住戶中,有較大需求前往大堂區,即澳門半島中區一帶,因此,交通事務局未來將增設一條連接湖畔大廈至亞馬喇前地的巴士路線,其定位為快速直達路線,以便在交通尖峰時段,能起到快速疏散乘客的作用,再透過轉乘的方式,讓居民前往各目的地,除有關路線外,亦將創設一純電動巴士示範路線,連接湖畔大廈至氹仔舊城區及連貫公路一帶。 此外,結合鄰近湖畔大廈的"孫逸仙馬路/三家村"站及"亞利雅架前地"站,其途經巴士路線的服務範圍可及至氹仔舊城區、賽馬會、望德聖母灣、路氹城、東亞運體育館、澳門半島的中區水坑尾、高士德、白朗古將軍大馬路、北區、關閘等,形成覆蓋程度較高的公交路線網絡,因應未來區內人口的增加,交通事務局將通過靈活的巴士調度安排,尖峰時段增開特別班次等,使線路走向盡可能滿足區內居民出行形態的流向需要。

查看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