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5日,澳門旅遊大學舉辦《2025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解讀會,學習領會新一屆特區政府的施政總體方向、主要預期目標和施政重點,並就不同方面發表意見或建議。
創意旅遊與智慧科技學院院長趙偉兵指出,整份施政報告切實貫徹了“守正革新”的執政理念,對公務員提出的“三個有利、五個大膽”的要求令人耳目一新,充分體現了今屆政府求真求實、銳意進取的行事風格。施政方向清晰,目標明確,重點突出,並緊扣習主席對澳門提出的“三大期許”和“四點希望”。有關橫琴合作區及大灣區的篇幅較以往顯著增加,凸顯了澳門突破自身發展瓶頸、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堅定決心。
世界旅遊教育及培訓中心主任黃惠婷長期關注青年生涯規劃議題。她認為,高校應主動承擔起橋樑角色,深入參與高中職業發展與高等教育銜接的研究,為青年學子在升學與職業發展上提供更系統、更具針對性的指引。在推進“澳門國際綜合旅遊文化區”的建設過程中,高校需在學科建設上展開前瞻性布局,打造專業人才儲備體系,確保項目落成後的人力供給。
李卓副教授重點關注施政報告中關於深化“旅遊+”跨界融合發展與加強推廣澳門旅遊休閒目的地形象的戰略部署,認為該政策與當前市場發展趨勢高度契合。年輕群體尤其是Z世代正逐步成為文旅消費的核心客群,他們追求高性價比、注重社交傳播效應及期待情感價值共鳴,施政報告提出的網紅經濟發展路徑恰好精准對接了這一需求。
李剛副教授高度認同施政報告中所提出的數字經濟發展方向,並建議加大面向中小企的數字科技應用支援力度,以提升其競爭力及市場開拓能力。由於數字科技迭代迅速、有較短的技術時效性,終身學習不可或缺。面對快速變化的就業市場,高等教育應兼顧專業技能培訓與全人素養培育(如加強通識教育、博雅教育、跨學科學習等),以打造兼具技術實力、團隊合作意識及高度適應力的人才。
周勇副教授指出,新一屆政府的首份施政報告對會展業的規劃有一定突破性。所提出的“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數字化、綠色化”發展方向,目標既精準錨定行業痛點,又為業界及教育界提供了清晰的實踐路徑。報告特別強調利用國際性會展活動的契機,延伸配套商貿項目,體現當局對會展經濟“乘數效應”的深度認知。
姚曉南副教授認為施政報告內容全面,為大學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並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討論。一是把握橫琴合作區的機遇,協同科創企業構建旅遊科技的轉化試驗場,助力發展“一中心”。二是加強構建國際“朋友圈”,利用文化、旅遊和會展等領域促進與葡語國家交流合作,提升澳門的國際影響力,推動“一平台”的發展。三是打造文旅領域的專業數據庫,如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促進“一基地”的建設。
艾迪講師指出,政府推出資助青年在廣東就業是一個積極的進展,建議將這一舉措進一步延伸到提供職業指導、幫助青少年了解自身的社會責任,以及支持他們在大灣區的實習。長者服務領域,主張構建“分層施策”的精準養老體系,基於不同長者群體在能力、健康等方面的差異而推出針對性措施。同時,她有留意到近年外國人才流失的現狀。為了幫助澳門保持其作為連接中國和其他國家國際城市的重要地位,澳門應為他們創造更加便利、舒適的生活與工作環境,以吸引優質人才來澳發展。
陳政德講師支持施政報告增設駐外辦事機構的規劃,並提出三方面建議:旅遊推廣層面需同步拓展直航網絡,結合區域文化特徵開發主題旅遊產品,並優化辦事處架構以控制運營成本;在打造國際綜合旅遊文化區時,應借鑒成功案例經驗,強化中葡文化元素融合,聯動葡語系國家藝術機構共建特色文化片區;針對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建設,倡導推行雙聯學制,整合國內外頂尖高校資源,構建具有全球認可度的國際化教育體系。
林浩平講師表示,施政報告為澳門教育的未來發展勾劃了清晰的藍圖,展現了政府對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在推進知識教育的同時,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和愛國情操亦至關重要。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正為教育界帶來深刻的變革。在這個知識唾手可得的時代,學校及教職員必須做出調整,著力探索如何高效地教授學生。施政報告中提到的教育、科技與人才的一體化發展,是構建澳門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指導方向。
博士生廖健豪高度認可施政報告對澳門現實痛點問題的關切,譬如市容美化整潔、道路工程優化、營商環境提升、社區經濟盤活等。他亦讚賞政府對“增設特區駐外經濟貿易旅遊文化辦事機構,聯動幸運博彩承批公司,加強國際市場推廣”的強調,認為這是對澳門“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三大定位職能有機融通和系統構思的重要一步,將積極踐行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和“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澳門新時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