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推動澳門經濟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特區政府致力推動歷史片區活化工作,加強文化資源轉化利用,使片區發揮牽引周邊區域協同發展的作用,盤活社區。其中,就“內港23號及25號碼頭活化計劃、大炮台及周邊空間利用計劃”,特區政府工作團隊包括文化局、市政署、海事及水務局、交通事務局、土地工務局、治安警察局、消防局等部門,持續進行籌備工作,並聯同新濠博亞(澳門)股份有限公司推進計劃。多個政府部門及新濠博亞(澳門)股份有限公司今日(9月21日)公佈計劃內容,持續聆聽社會意見。
打造特色空間為關鍵節點 豐富社區旅遊多樣性
內港碼頭包括23號及25號建築群,是上世紀30年代,內港拓寬規劃後所開闢的新填地,於40-50年代內港開始興建大量新式碼頭,以取代傳統的棧橋式木板碼頭,提升內港的整體客運及貨運能力。其中,23號碼頭興建於1948年,60年代後由祐德船務公司經營,改名為祐德碼頭,主要經營澳門至香港的定期貨運;而25號碼頭興建於1950年,名為裕和碼頭,早期經營澳門至江門客貨運。
23號及25號碼頭位置優越,擁有內港濱水景觀,沿岸特色碼頭建築、周邊傳統老店、餐飲商舖林立,社區氛圍濃厚,亦緊連十月初五日街、康公廟、聖安多尼堂、沙梨頭圖書館等傳統街區和歷史建築,具潛力透過創設特色節點空間。是次活化計劃以內港23號及25號碼頭為關鍵節點,帶動人流走進舊區探索,往東串接白鴿巢、大三巴的世遺核心區及內港舊區、往南引流至新馬路、福隆新街及下環媽閣一帶,協同周邊的片區活化項目,開拓更多文旅新體驗,豐富社區旅遊的多樣性和吸引力。
內港碼頭注入藝文元素 中秋節大炮台推首階段活動
就“內港23號及25號碼頭活化計劃”,新濠博亞(澳門)股份有限公司以“保育-活化-共生”為主題,糅合文化、藝術、餐飲、特色商店、休憩及海上空間等元素,旨在推動社會經濟、文化及旅遊項目,達至可持續發展的“共生”。更多詳細資料將於稍後公佈。
此外,為善用本澳歷史文化資源,特區政府將整治及優化大炮台周邊空間及大炮台花園平台,為市民及旅客提供多元的文化、藝術及休閒活動體驗,打造特色文化景區。首階段,文化局聯同新濠博亞(澳門)股份有限公司在中秋節期間(9月29日起)於大炮台花園安排表演、餐飲攤位等活動,中秋節9月29日當晚,文化局亦將於大三巴牌坊前地舉辦2場《月滿三巴夜》中秋音樂會,透過節慶元素串聯鄰近區域,分享美好祝願。
為促進文化產業的多元發展,特區政府工作團隊將持續推進歷史片區活化計劃,用好企業對非博彩元素項目的投入,更好發揮舊區的特色,打造特色文旅觀光地標及開拓更多文旅元素,帶動不同行業聯動發展,提升澳門文化影響力,以此進一步發揮澳門作為“一基地”的多元文化魅力。
今日出席發佈會的政府及綜合度假休閒企業代表包括有: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文化局局長梁惠敏、市政署管理委員會副主席羅志堅、社會文化司司長辦公室顧問羅灝芝、海事及水務局港口管理廳廳長朱振威,以及新濠博亞娛樂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何猷龍、董事鍾玉文、首席顧問黃昇雄、創新及公共關係總監賴珮君等出席。
查看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