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糖尿病聯盟共同訂定的“世界糖尿病日”。2021至2023年世界糖尿病日以“讓糖尿病患者獲得護理”(Access to Diabetes Care) 為題,強調糖尿病患者應當獲得“健康飲食、可進行體能活動的場地、糖尿病教育計劃、心理支援、用於自行監測血糖水平的設備和用品、調節血糖水平的口服藥物或胰島素”,希望藉此喚起大眾關注糖尿病,儘快實踐健康生活模式。
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是影響本澳居民健康和生命的四大慢性病。這些疾病需要長期管理和治療,及需要投入更多的醫療資源和人力資源加以應對。為此,衛生局一直致力遵照國家“健康中國行動”計劃,通過制定健康政策,構建健康環境,以及推動健康行為,推進健康澳門的建設。糖尿病的防治方面,衛生局通過宣傳教育提升澳門居民的健康意識,鼓勵居民養成健康飲食、定期運動的良好生活方式,降低患病風險;通過對高危人群定期血糖檢測,達到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降低糖尿病對居民健康造成的危害。
多渠道加強糖尿病宣教工作
為配合“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題,慢性病防制委員會糖尿病工作組聯同婦女聯合總會於11月11日舉辦“糖尿病患者健康煮食工作坊”活動,除向參加者 (糖尿病患者或其照顧者)講授糖尿病知識及飲食注意事項外,亦即場示範烹煮適合糖尿病患者的簡單菜色,並與參加者一同午膳,藉此搭建一個互相支持的網絡,讓糖尿病患者可彼此交流健康飲食和管理糖尿病的心得。為方便居民進行自我評估,衛生局在2019年已推出“二型糖尿病風險評估測試-你是糖尿病高危人士嗎的網上問卷”,透過8條測試問題來協助居民及早發現和辨識患上二型糖尿病的風險。現時,該測試已上載至衛生局手機應用程式和網站並可連結 “一戶通”,讓測試者預約衛生中心門診以作進一步諮詢和跟進。
近年,結合社會各界、政府、私人醫療機構、民間社團和居民的共同努力,慢性病防制委員會糖尿病工作組舉辦了多項活動,如:去年在旅遊局支持下,在2022年“幻彩耀濠江”的其中兩個場地(海傍區和官也街)亮起藍光和加入宣傳預防糖尿病的語句,成為光影節活動其中的一項主題;今年委員會亦繼續與旅遊局合作,在2023年“幻彩耀濠江”中加入“藍光行動”的理念,向居民和旅客推廣健康生活和喚起大眾對糖尿病的關注。同時,委員會亦針對不同群體舉辦了相應的講座和工作坊,如“關注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工作坊”、“妊娠糖尿病知多少”講座和“糖尿病患者健康飲食工作坊”等,還製作了一系列宣傳單張、小冊子、短片和圖文包等,努力透過不同渠道將預防糖尿病和促進健康生活的訊息傳遞給居民。
防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果
衛生局的資料顯示,2016-2021年糖尿病盛行率雖緩慢上升,但糖尿病死亡率由2009年每10萬人14.6下降至2021年每10萬人9.2,比2009年下降37%,年均下降率為3.5%。由2016年澳門健康調查資料可見,糖尿病知曉率為68%,治療率為93.9%,控制率為57.7%。未來,慢性病防制委員會將繼續藉著參與制定糖尿病篩查指引工作、持續優化及推廣糖尿病風險評估測試、透過社區和媒體作宣傳教育,以及到訪外地與不同糖尿病機構作交流學習等多方面來推動澳門糖尿病的防治工作,並按照澳門實際的情況和市民所需,制定合適的慢性疾病防治政策。按WHO提出的2030年實現糖尿病防治服務覆蓋的目標繼續努力,將澳門糖尿病知曉率、血糖控制率和血壓控制率提升到80%。
糖尿病可出現嚴重併發症
衛生局表示,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當胰腺產生不了足夠的胰島素,或者身體無法有效地利用所產生的胰島素時,就會出現糖尿病。胰島素是一種調節血糖的荷爾蒙,高血糖或血糖升高,是糖尿病不加控制的結果。隨著時間會對人體的許多系統帶來嚴重損害,特別是神經和血管。糖尿病主要分為1型、2型及妊娠糖尿病,很多糖尿病患者是沒任何症狀的,故糖尿病又被稱為“隱形殺手”。有些患者則會出現多食、多喝、多尿、疲倦和體重減輕等的症狀。當出現併發症時,如眼部併發症可引致視力衰退及失明、腎臟併發症可導致水腫及高血壓、神經的併發症可導致腳麻及疼痛等,此外,心臟和腦血管的併發症還會導致胸痛、肢體癱瘓等。
衛生局提醒,以下人士較容易患有糖尿病:有糖尿病家族史、年齡超過40歲、有妊娠糖尿病史/曾生產四公斤或以上嬰兒的母親、體形肥胖、長期缺乏運動的人等。呼籲居民應正確認識糖尿病,注意養成健康飲食,多做運動,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高危人士最理想是每年定時接受身體檢查,建議採取以下預防方法:
- 均衡飲食,以「三低一高」- 即低脂肪、低糖、低鹽及高纖維素飲食原則為目標;
- 多做運動,建議每星期最少五天進行30分鐘或以上中等強度運動;
- 保持理想體重, 亞洲人的理想體重指標(BMI)為18.5-22.9;
- 定期的身體檢查,可及早偵測疾病。
在診治糖尿病過程中,患者在藥物治療方面應按照醫生的指示定時服藥,定期進行藥物效果和副作用的監測,並學習血糖監測、藥物使用、飲食控制和運動計劃等自我管理技巧,積極參與疾病自我管理。
查看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