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氹仔湖畔大廈快將落成 各部門全力加緊交通建設安排


氹仔湖畔大廈快將落成及入伙,交通事務局、建設發展辦公室及土地工務運輸局等多個部門正全力加緊各項交通配套設施的建設和準備工作,目前相關項目均已進入最後建設或準備階段,以配合大批住戶陸續開展裝修及遷入後之交通出行需要。其中,湖畔大廈內之巴士轉乘站更已完成站牌安裝工作,待相關連接道路開通後預計可於年底前正式投入運作,而連接湖畔大廈與亞利雅架圓形地及徐日昇寅公馬路的兩條臨時道路的建造工程亦已相繼動工,並爭取今年內完工。 交通事務局交通管理廳廳長羅誠智、土地工務運輸局水力暨環境衛生處處長余穎麟及建設發展辦公室職務主管林煒浩等今日(16日)於現場向傳媒介紹湖畔大廈相關交通配套設施建設的進展情況。配合到未來區內人流出行的需要,有關項目在設計過程中已考慮小區功能,項目中除附設合共三層的地庫公共停車場,提供不少於1,100個電單車泊車位及670多個輕型汽車泊車位之停車場外,地面層還設有巴士轉乘站,有關設施將優化氹仔北面的社區環境。 巴士站設散熱鮮風系統無障礙設施 現場所見,位於湖畔大廈地面層的巴士轉乘站已基本完成基礎設施建設,轉乘站內共設有6條行車線,現正進行站牌和指示牌等安裝工作。該巴士轉乘站及總站在設計時,在建築方面除採用自然通風對流的設計外,為保證巴士站內在候車期間能得到合理的舒適感和衛生上之考量,分別設置為巴士空調散熱的抽風口、在候車區的鮮風排風口和地面吸氣口,目的是降低停泊區之空氣溫度,將巴士停泊時其尾部產生之廢氣和熱量合理地排除及稀釋,增加使用者在侯車時的舒適感。該等機械式抽排風系統以流體動力學的電腦模擬計算進行設計,並透過中央程式控制器運作。巴士站內的照明均採用節能式燈具,達至環保節約效果。而站內亦設有相關無障礙設施,如輔助盲人的導盲通道、斜坡等,回應殘疾人士的使用需要。 爭取年底投入運作完善公交路線網絡 有關巴士轉乘站待相關連接道路開通後,預計可於年底前正式投入運作,屆時,交通事務局將調整現行9條巴士路線,分別是11、26、30、34、35、36、AP1、MT3及N2途經此站,主要接駁乘客前往亞馬喇前地、新馬路、氹仔市區、澳門半島北區及路環市區一帶,結合鄰近湖畔大廈周邊的"孫逸仙馬路/三家村"站、"亞利雅架前地"站及將來新增的"湖畔公園"站,其途經巴士路線的服務範圍可及至氹仔新舊城區、賽馬會、路氹城、路環;澳門半島的中區水坑尾、高士德、北區、關閘,以至各主要口岸等,形成覆蓋程度較高的公交路線網絡,配合靈活的巴士調度安排,尖峰時段增開特別班次等,使線路走向盡可能滿足區內居民出行形態的流向需要。 此外,考慮到未來區內住戶有較大需求前往大堂區,即澳門半島中區一帶,同一時間,交通事務局將增設一條連接湖畔大廈至亞馬喇前地的巴士路線,其定位為快速直達路線,以便在交通尖峰時段,能起到快速疏散乘客的作用,再透過轉乘的方式,讓居民前往各目的地。另外,在籌備中的純電動巴士試驗計劃,示範路線行程亦將連接湖畔大廈至連貫公路一帶。 開闢三臨時路回應行車行人需要 因應湖畔大廈住戶陸續遷入後區內交通量的增加,政府年前並已著手對區內交通重新規劃,尋求條件優化周邊路網及交通配套設施,紓緩該主幹道路的交通壓力,其中包括建造兩條臨時道路分別連接孫逸仙博士圓形地及徐日昇寅公馬路,減輕氹仔美副將馬路一帶的道路交通壓力。目前,連接湖畔大廈與孫逸仙博士圓形地的臨時道路工程已經完成,而連接徐日昇寅公馬路的臨時道路亦已動工,爭取今年內開通。另外,亦計劃於湖畔大廈與美副將馬路交界路口設置交通燈,方便湖畔大廈的巴士及其它車輛經美副將馬路前往亞利雅架圓形地及友誼大橋方向。 行人設施方面,除了上述兩條連接孫逸仙博士圓形地及徐日昇寅公馬路的臨時道路均附設有行人道外,目前還正建造臨時行人道路連接亞利雅架圓形地及行人天橋連接湖畔公園。同時,現正研究將亞利雅架圓形地立交化及優化湖畔花園至大潭山瞭望台並通往龍環葡韻的步行徑,藉以完善步行環境,方便居民安全前往區內的相關社區設施。

查看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