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澳大與劍橋辦首屆可持續發展論壇 續簽客座研究員合作協議

劍橋大學卡萊爾堂—澳門大學論壇2025

由澳門大學與英國劍橋大學卡萊爾堂(Clare Hall of University of Cambridge)合辦的首屆“劍橋大學卡萊爾堂—澳門大學論壇2025”今(31)日在澳大舉行,以“跨學科方法推進可持續發展:全球挑戰的創新解決方案”為題展開深入探討。澳大與劍橋還於論壇上續簽卡萊爾堂客座研究員計劃合作協議,進一步深化人文社會科學與科技領域的跨學科合作。

論壇開幕式上,澳大校長宋永華致辭指出,澳大與劍橋卡萊爾堂自2006年啟動客座研究員計劃以來,已有23名澳大學者赴劍橋交流,成果豐碩。他強調,面對氣候變遷、資源短缺等全球性挑戰,跨學科協作與技術創新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核心,並期待是次論壇成為東西方學術對話的橋樑。劍橋卡萊爾堂院長艾倫‧肖特(C. Alan Short)指出,是次論壇作為雙方首度聯合主辦的跨學科盛會,既延續了長期合作成果,亦凸顯整合多元視角與打破學科界限的重要性。他表示,未來將聚焦可持續發展、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協同創新,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

此外,雙方續簽卡萊爾堂客座研究員計劃合作協議,推動聯合研究項目,深化人才培養與科研協同創新,標誌著雙方的合作邁向更高層次發展。

論壇設兩場全體會議及三場分論壇。首場全體會議聚焦永續建築與智慧城市,探討低碳技術與生態恢復策略。會議中,艾倫‧肖特提出永續建築需結合氣候適應性材料與跨國合作,加速低碳轉型。宋永華強調極端氣候加劇城市能源系統負荷,並提出以大灣區案例實踐虛擬能源儲存與空調運行優化,降低熱浪與能耗的惡性循環,倡導整合人工智慧與物聯網技術推動跨領域協同創新。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卡萊爾堂客座研究員李百戰指出氣候變化推升空調能耗,其團隊研發“氣候響應式建築設計”並制定國家標準,推動長江流域節能項目。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卡萊爾堂客座研究員傅曉青分析智慧城市政策,實證顯示城市數位化促進企業綠色創新,呼籲政府、企業與高校協同推動轉型。

第二場全體會議則以人工智能為核心,分析人工智能在智慧城市與綠色轉型中的應用潛力。分論壇主題涵蓋工程學、社會科學與教育及中國研究。20多位來自澳門大學、劍橋大學和重慶大學的學者發表前沿研究成果,激發跨領域思辨與合作靈感。論壇亦吸引一眾澳大師生踴躍參與,現場交流熱烈。

澳大與劍橋卡萊爾堂自2006年透過卡萊爾堂客座研究員計劃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持續推動人才交流與跨學科研究,成果顯著。

查看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