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諮詢委員會政策規劃及管理建設專責小組完成有關"澳門行人過路設施實況調查"並向交通事務局提交報告。調查主要在澳門四個不同的功能區域,分別是居住區、商住區、商業區及旅遊區各挑選較有標誌性的地點作實況調查,指出相關區域部分道路設施所存在之問題,予行政當局跟進及作出針對性改善。 交諮會政策規劃及管理建設專責小組日前召開工作會議,討論由小組主導、澳門大學團隊執行的"澳門行人過路設施實況調查"研究報告。是次調查主要在澳門四個不同功能區域,如商業區的殷皇子馬路及南灣大馬路交界、旅遊區的新濠天地及威尼斯人之間、商住區的高士街大馬路及居住區的祐漢街市周邊,收集行人在不同功能區域的出行時間,並在此基礎上計算出不同地區的行人過路設施在調查時段內的服務水平,以及澳門行人及車輛在使用或橫過相關行人過路設施的合法比率。 調整報告反映,除旅遊區以外,其他三個功能區域均顯現人流最高峰的出行時段為下午4時至7時,而大部分調查路段的行人過路設施在此時段內,多數時間處於等級A的服務水平,即行人可自由地選擇步行的速率,可穿越慢行的人,且不會產生衝突,可任意改變方向;但亦有部分時間出現等級B或C的服務水平,即行人穿越時會產生干擾及步行速率會受到限制,當中以提督馬路出現此情況的時間最多,這除顯示相關路段的行人過路設施在部分時間不能完全滿足行人過路的需求外,亦與某些路段突然出現大批行人和旅客過路而導致過路設施較為擁擠的情況有關。 多種因素影響行人守法意慾
至於行人及車輛在使用或橫過行人過路設施的合法比率方面,在調查的三個區域中,包括新馬路、高士德大馬路及祐漢街市外圍,以祐漢街市外圍的合法比率最低,行人和車輛在使用或橫過行人過路設施時的合法比率分別為6成6及5成;高士德為7成7及8成4;新馬路則為9成4及6成7,調查反映行人守法率偏低與多種原因有關,如斑馬線附近有巴士站,當乘客落車後都習慣性地直接橫過馬路而沒有使用此行人過路設施;行人行李佔用大量行人過路設施空間或汽車堵塞行人過路區域,引致其他行人離開可過路區域直接過路;又或行人過路設施中間有安全島阻隔,縮短了過路的距離,增加了行人違規過路的意慾;還有交通燈的等候時間過長,亦會降低行人的守法率。 有委員認同調查內容全面,但建議將研究數據及所得結果作出分析,並就有關問題提出針對性的改善建議,交予交通事務局考慮,逐步改善本澳各個路段的過路設施。亦有委員認為,部分旅客或非本地居民不守法過路是由於對特定路況的不了解所造成,建議政府加設指示牌或警告牌呼籲行人守法過路,及應對不守法的行人作出處罰。亦有多名委員期望政府能針對報告內容採取後續工作,並指出近期駕駛者提高斑馬線禮讓的守法意識造成路面擠塞,冀局方考慮適當減少斑馬線數量。 交通事務局表示,會仔細參考報告內容,由於本澳斑馬線數量龐大,難以用同一方法處理不同的狀況,故將首先透過宣傳教育提升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意識,同時將優化過路設施的設置,提升行人過路安全。小組召集人高冠鵬指出,目前調研內容屬第一階段的實況反映,日後可於有關基礎上提出建議及討論,亦可於下一階段作針對性調查。 另外,交通事務局亦分別在政策規劃及管理建設專責小組和公共交通及社區關係專責小組會議上介紹巴士線網優化計劃的最新情況,有委員認同政府逐步推行線網優化工作的方向,並指出政府應更好地向市民介紹四層級巴士線網的分工和調整大方向,除了可提升市民的接受程度外,長遠更可讓乘客配合個人實際出行需要選擇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