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澳門基金會與澳門日報合辦的第三十屆“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反應熱烈,本屆以“在科幻世界翱翔”為主題,共收到27間學校535份參賽作品。頒獎禮已於2025年4月26日在澳門教科文中心舉行,主辦單位向二十位獲獎學生頒發獎座,以示鼓勵。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澳門日報社長陸波,高中組評判廖子馨、鄧曉炯,初中組評判陸奧雷、安好,以及各校校長、老師、獲奬同學及其家長出席典禮,場面熱鬧。
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致辭稱,我們都生活在一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人工智能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這些挑戰有著太多的未知,有著太多有待我們探索的問題。通過這次比賽,看到各位同學不但能掌握科學知識,更學會如何運用這些知識思考未來,而且關注的並不止步於科技本身,而是科技將如何影響人類和社會。並表示藉著這次機會,寄語各位同學要保持好奇心,勇於嘗試和關注現實。所有偉大的發現,都是從一個簡單的問題開始的,所以不要停止追問“為什麼”,因為今天的疑問,可能就是明天的突破點;不要害怕犯錯,因為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每一次嘗試都是寶貴的經驗。
初中組評判陸奧雷表示,人工智能正在改變世界,不少評審都覺得本屆作品多添了機器輔助的痕跡,但讀而有感,書寫自己心中所思所想應當是參賽的每一位同學,時刻要記在心中的話。優秀的創作,來自於熱情,來自於對卓越的追求,好作品往往不是一蹴而就,而需要實驗和試錯。這種真誠的書寫,既能洗滌心靈,也能感動讀者。
高中組評判鄧曉炯致辭指,在大數據、標準化通行的資訊科技時代,真正有價值的卻是“如何和別人不一樣”。正如本次比賽的獲獎名單,也是綜合評分和討論後的結果,每一種獨特的觀點和角度,每一個不同的人生故事和感悟,都應當有其不可取替的價值和意義。並鼓勵同學們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堅持獨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初中組冠軍得主濠江中學附屬英才學校的蘇煒森同學發表感言表示,科技不僅是冰冷的代碼,更是連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橋樑。並指未來將帶著對閱讀的熱愛、對科技的敬畏,在科技與人文的交匯處繼續探索。
高中組冠軍得主培正中學的伍行知同學指,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人其實無時無刻都出現在我們身邊,就算是澳門這一方彈丸之地,亦不乏經常仰望星空的人,而我們,特別是年青一代的我們,也要努力向先賢學習,爭取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頒獎禮上,嘉賓分別向兩組榮獲獎冠、亞、季及優異獎的學生頒發獎座,以表揚他們的傑出表現。有興趣細閱獲獎作品之人士,歡迎瀏覽比賽專題網站(www.fmac.org.mo/essayCompetition/index)。
適逢本屆為“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三十周年,澳門基金會特設三十周年交流晚會,邀請到多位歷屆評判及獲獎者出席,並即場進行文學創作欣賞與交流環節,場面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