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巴士線網系統沿襲多年,部分路線冗長及彎繞度高,降低了運載效益,長遠影響了公共集體運輸的持續發展。面對本澳社會的急劇變化、新社區的建設和落成以至未來輕軌建成通車,為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公共交通服務,有需要對本澳巴士路線網絡作出優化。 為此,交通事務局在2011年委託顧問公司為本澳的巴士線網進行研究,經參考台灣、首爾等不同地區的實踐經驗,結合本澳的實際情況,總結出將本澳巴士線網按不同功能及服務方式以四個層級劃分,分別是快速巴士、幹道巴士、接駁巴士及一般巴士。在四層級巴士線網系統上,透過快速巴士及幹道巴士提供快捷及高承載量客運服務,以接駁巴士及一般巴士擴大及補充未來輕軌與快速/幹道巴士的服務範圍,藉以構建功能分明的完整線網體系,提升巴士運轉效能、減少資源重疊和提升搭乘的便利性等。 就本澳巴士整體線網的優化,交通事務局曾在交通諮詢委員會作政策性及整體性介紹和收集意見。考慮到巴士路線繁複,牽涉面廣,若短時間內對巴士路線進行大規模調整,將對居民的出行習慣帶來一定衝擊,故委員會亦認同應針對各層級制定若干個調整方案先行先試,透過實踐向公眾展示線網優化的概念,從而更清晰地說明未來優化的發展藍圖。 其中,在快速巴士方面,配合湖畔大廈及石排灣公屋等新闢社區的發展,已先後開通22F、25F和39路線,採用與慣常有別的快速及跳站式提供巴士班次服務,作為推行快速巴士的示範措施。而6路線於今日(28日)起分拆為6A及6B路線,則作為一般和接駁巴士的示範方案。為令調整更切合公眾需要,交通事務局除參考過去在不同場合收集到公眾關於6路線的改善意見外,亦開展了6路線的隨車調查,瞭解乘坐6路線乘客的出行特徵,以制定相關調整方案。 根據隨車調查數據,在成功訪問的1,162名乘客中,約佔五成集中於祐漢、慕拉士、提督馬路(聚龍軒、水上街市)、東望洋新街(山頂醫院升降機出入口)、高士德(紅街市)一帶上落車,而於媽閣、西灣、民國馬路、燒灰爐一帶上落車的受訪者則佔約11%-13%左右,故在平衡乘客乘搭巴士的便利性和縮短路線行程的考量下,採取是次分拆6A及6B路線方案。路線分拆後,預計93.7%乘客可維持使用公交服務直達目的地,而6.3%乘客則需透過轉乘到達目的地。在行程及時數方面,6A路線較原6路線減少約17%行程,即3.13公里,預計每程車可減少約20分鐘行駛時間。 除6路線的調整外,交通事務局今年亦計劃在幹道巴士層級推出2、12、25路線的示範方案,以及在明年初於一般巴士層級推出18和23路線的示範方案,並會加強向社會各界作出說明和介紹,以助公眾瞭解各層級路線的架構定位,推進未來巴士線網的優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