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巴士服務評鑑制度正式推行


交通事務局正式開展本澳首次巴士服務評鑑工作,由本月起至12月31日,研究團隊將依循服務、運輸工具設備與安全、駕駛員行為、公司經營與管理及乘客滿意度五大項目共29項指標對巴士公司的整體服務作出評估,評鑑結果將作為衡量巴士公司服務品質的重要參考依據,從而針對性地督促巴士公司提升服務質素,令服務水平更貼近公眾期望。 交通事務局交通管理廳廳長羅誠智、運輸管理處處長盧毅華、巴士服務評鑑制度計劃總監任維廉及澳大創科有限公司代表古永強,今日(12日)下午於交通事務局多功能廳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巴士服務評鑑制度相關工作詳情。 新的巴士服務模式運作後,為更好地掌握巴士營運情況,交通事務局除透過電子設備、派員監察巴士服務等外,積極建立巴士服務評鑑制度,以透過周期性的運作、持份者的互動及各步驟間的相互影響,從而構成一個具反饋功能及可操作的動態性制度。 本澳首次巴士服務評鑑的執行評鑑小組由澳大創科有限公司團隊聯同台灣交通大學任維廉教授及鼎漢顧問公司-澳門分公司組成。評鑑制度框架於2012年底已初步完成,期後針對部份指標開展內部試評工作,以檢視相關評鑑指標的可操作性。在初步完善評鑑制度後,研究團隊和交通事務局稽查人員於今年3月全面開展實地試評工作,透過具體完整的數據資料,測試與解決尚可能存在的問題,為正式評鑑開展做好準備。同時,為增加巴士評鑑制度的公眾參與程度,試評期間亦曾邀請「巴士之友」參與巴士服務評鑑的獨立調查工作,並將「巴士之友」與研究團隊的調查結果比對分析,以評估部分指標的評定準則是否貼近公眾期望。 29項指標評定服務 是次評鑑之調查範圍覆蓋三間巴士公司所有路線和營運車輛,依循29項指標對巴士公司服務內容作出評估,並按照巴士實際營運情況、對巴士服務造成之影響和參考公眾意見等,訂出各項指標所佔的比重,其中以總班次管理、發車間距、肇事率和乘客滿意度四項指標所佔的權重最高,合共佔總分的4成5,其餘指標的權重則由1%至5%不等。 評鑑的資料來源分別來自書面/電子記錄和實地調查,其中,實地調查的調查員均須接受培訓和於實地考察,以深入了解及熟悉實地調查項目的評級標準,實地調整的項目包括記錄巴士是否準確靠站、是否出現揚手不停的情況、車長駕駛行為、車箱設備和其他與營運調度出現異常的狀況等,亦會以問卷形式訪問乘客乘車情況,以採納乘客對服務的滿意度。 在試評過程中,研究團隊亦因應實際操作情況,對部分指標的作業方式、達標準則等作出檢討和調整,如試評中所使用的尖峰時間為上午7時半至9時半和下午5時半至7時半,經檢討後調整為上午7時至9時和下午5時至7時半,以更切合實際情況;而為加強調查乘客對巴士服務的自身感受,故正式評鑑時,亦參考了「巴士服務滿意度調查研究」資料,以乘客最為關注的項目重新設計問卷。 此外,試評過程中亦發現,部分指標的評分較寬鬆、部分則較嚴,導致有些指標未能反映實際情況,故經檢討後調整了部分指標的計分方式,以更符合現況。 每半年一次評鑑 現時,巴士服務評鑑制度已進入正式評鑑階段,交通事務局及研究團隊會以科學性收集與分析數據、增加評鑑透明度和透過回饋持續監督三個運作原則開展評鑑工作,預計明年首季完成首次評鑑的正式報告。巴士服務評鑑每半年進行一次,每次評鑑前,研究團隊會檢討和確定指標及評鑑準則,務求令評鑑工作更加貼近社會期望。評鑑結果將作為衡量巴士公司服務品質的重要參考依據,包括為營運公司未來競投新路線標段時的參與及評審要素,亦會作為行政當局作出處罰或解除合同時的參考準則,從而推動巴士公司提升服務品質,令服務水平更貼近公眾期望,推動「公交優先」政策向前發展。

查看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