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特區政府二○一四年財政年度工作總結 (一、構建長效機制,增進民生福祉)


主席閣下,各位議員:
以下請讓我就特區政府二○一四年的施政,作一簡要的總結。
一、構建長效機制,增進民生福祉 本屆政府先後構建社會保障、醫療、教育、住屋及人才培養長效機制,五大領域均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上述範疇加上公共治安和經濟服務共六大民生範疇支出的投放比例也逐年上升,由2010年的53.9%上升至2013年的67.6%。政府以謹慎的態度運用公帑,致力把資源用得其所,為居民謀求更大的福祉。
(一)建設社會保障長效機制 社會保障長效機制由社保基金、經濟援助、社會福利共同組成。政府以多點支撐、多重覆蓋的綜合模式,致力完善居民基本生活安全網。
2014年,政府完成《非強制性中央公積金制度》的諮詢;擬定《澳門養老保障體系的政策框架》文本,並開展制訂"長者服務十年行動計劃"的工作,進一步從制度和長遠規劃上為養老保障創設條件。
政府全面落實一系列強化對弱勢社群,包括殘疾人士、低收入人士的經濟和就業援助措施,並新推出"臨時性殘疾補助津貼"。此外,加強養老保障、經濟成果分享的相關政策;加大力度開展安老院舍建設、長者家居服務支援。因應托兒服務需求的持續上升,採取措施增加托兒名額;密切跟進預留土地興建和擴建社會服務設施,
以及人力資源開發等工作。努力實現"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施政理念,體現社會公平,促進社會大局穩定。
第三屆特區政府與居民共同努力,加快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2011年生效的《社會保障制度》,完成雙層式社會保障制度第一層的構建。革新供款制度,實施強制性及任意性供款,使保障覆蓋範圍擴展至全澳居民。同時,建立《公積金個人帳戶》制度,為逐步構建社會保障的第二層中央公積金制度奠定法律基礎。政府由2010年至2014年,向每名合資格澳門永久性居民的公積金個人帳戶合共最高注入35,000元。
為更有效發揮社保基金的職能及有利於關聯部門的協調,透過組織架構調整,將社會保障基金從經濟財政範疇調整至社會文化範疇。
為確保社會保障制度的穩健和可持續運作,在財政狀況許可的情況下,政府由2013年至2016年連續四年向社保基金合共額外注資370億元,以及增加博彩毛收入對社保基金的撥款比率,由60%增至75%。與此同時,政府加大資源投入,使養老金由初期的1,150元調升至現行的3,180元。
政府設立了最低維生指數跟蹤調整機制,為多項經濟援助提供基本的調整依據,有助於更適時地幫助弱勢群體;制訂"康復服務十年規劃",以及檢討《殘疾分類分級的評估、登記及發證制度》,強化殘疾人士的康復措施和福利制度;加強與民間團體在社會服務方面的合作,拓寬多元化服務。
政府創新施政理念,將供款式的社會保障基金、非供款式的經濟援助和普及式的社會福利統合一起,實施建設社會保障長效機制,通過短、中、長期計劃相配合,切實增進民生福祉。
(二)建設醫療系統長效機制
政府積極推行"妥善醫療,預防優先"的衛生政策,透過初級衛生保健網絡、專科醫療和公共衛生防控措施,全面構建醫療系統長效機制。
2014年,澳門成為西太平洋區域首批獲取世界衛生組織"消除麻疹"認證的地區之一,6間衛生中心亦通過國際認證。政府繼續修訂和完善《實習醫生培訓制度》,以及相關的專業人員註冊制度,致力提高醫療隊伍的專業水平。此外,娛樂場中場已落實執行全面禁煙,成效初見。
過去五年,政府持續加大資源投入,加強制度建設,優化軟硬件設施。積極落實《完善醫療系統建設方案》,按序興建離島醫療綜合體、新衛生中心、專科醫療和傳染病康復等設施。
本澳居民享有被世界衛生組織評為典範的免費初級衛生保健網絡服務;八成以上在公立醫院就診的病人,享有免費專科診治及康復醫療服務。仁伯爵綜合醫院於2012年取得國際認證,持續提升服務素質;新急診大樓的投入使用,進一步改善就診環境;擴大服務供給,縮短專科醫療輪候時間。此外,設立老人專科及保健護理門診,加強對長者的服務。目前,澳門居民平均預期壽命等健康指標位居世界前列。
為保障醫患雙方權益,《處理醫療事故爭議的法律制度》已獲立法會一般性通過。2013年成立的醫務委員會,現正討論"醫務人員專業資格的評審制度"。 政府透過醫療券的發放,推廣家庭醫學制度;充分利用社區醫療資源,增加對非牟利醫療機構的資助,每年提供逾50萬個資助服務名額;展開構建全澳個人電子病歷系統的前期工作,優化各醫療機構之間的互轉機制。
《預防及控制吸煙制度》法律生效後,社區控煙成效顯著。政府繼續透過區域間醫療機構的合作,加強對各種傳染病的防控措施。
(三) 建設住屋保障長效機制
政府通過社會房屋、經濟房屋及私人房屋三方面配合,逐步落實"居有其所、安居樂業"的施政目標。
2014年,特區政府進行《經濟房屋法》檢討及公眾諮詢;調整新城A區規劃,預計可提供約28,000個公屋單位,為住屋保障提供重要條件;完成萬九公屋輪候家團的上樓安排。隨着新公屋社區逐步成型,加緊區內配套建設,便利居民的生活和出行。此外,《分層建築物管理商業業務法》的法律草案,已完成公眾諮詢。
過去五年,政府加大公屋建設,全面規劃與興建萬九後公屋項目,同時加緊對閒置土地的處理;開展新一輪社屋申請及重啟經屋申請,以回應社會不同階層居民的訴求;完成修訂《經濟房屋法》,並設立公共房屋事務委員會。此外,透過對社屋輪候家團實施住屋補助、豁免社屋租金、提供樓宇維修資助、減免房屋稅與印花稅等措施,減輕居民的住屋負擔。
為促進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積極推進制度化建設,實施《房地產中介業務法》及《承諾轉讓在建樓宇的法律制度》;推出《關於移轉不動產的特別印花稅》及《印花稅規章》的法律。 (四) 建設教育系統長效機制
特區政府努力貫徹"教育興澳"的施政理念,落實制度建設,加大資源投入,全力構建由非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特殊教育、持續進修、終身學習等連接的全民教育網絡,致力增強居民競爭力,提升居民綜合素質。
2014年,政府繼續推進非高等教育的立法工作,頒佈《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行政法規,修訂《義務教育制度》法規,完成《私立學校通則》法律草案的公眾諮詢,為非高等教育私立學校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加快籌設高等教育基金,規劃高等教育中長期發展藍圖。
同時,在穩步調升各項教育津貼、學生津貼的基礎上,增加對特殊教育的資助,以及加大就讀大專課程學生的資助金額和名額;推出第二期"持續進修發展計劃",資助金額調升至6,000元。
過去五年,政府積極推動非高等教育的制度建設,執行《非高等教育發展十年規劃(2011-2020年)》,實施《非高等教育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提升教師的專業地位和待遇。政府優先保障對教育的資源投入,增加免費教育津貼、學費津貼及書簿津貼,並向經濟有困難的學生提供學費援助、膳食及學習用品津貼。
特區政府持續提升高等教育的素質,積極跟進《高等教育制度》的修法進程,並委託學術機構就高等教育評鑑制度的相關項目及內容制訂指引。橫琴島澳門大學新校區的落成運作,為本澳高等教育注入新的動力。2012年首度發放的大專學生學習用品津貼,金額已調升至3,000元。同時,加快構建人才資料庫,對本澳多個領域的人才供求進行預估,以掌握其需求狀況。政府高度重視青年的健康成長,制定了《澳門青年政策(2012-2020)》,培養青年的愛國愛澳情懷和社會責任感,促進青年全面發展。
(五) 構建人才培養長效機制
特區政府以"人才建澳"作為人才培養的基本理念,把全面落實教育發展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將培養經濟社會進步所需的本地人才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
今年成立的人才發展委員會,組成專責小組跟進培養精英、專業和應用人才的研究及落實工作。已聯繫海外多間世界級名校並取得初步的成果,將從澳門社會各領域中選拔優秀人才及青年赴海外進修。同時,還為精英及專才赴歐洲國家的名校及相關機構留學和進修定下執行方向。開設了人才資料登記網頁,為政府今後掌握和使用人才提供參考。着手創設與在外地的本澳人才聯繫機制,制定吸引海外人才回澳的方針和政策。
過去五年,政府在推動技能認證制度和提供第二次教育機會的同時,着力在社會工作、建築、醫療衛生、物業管理等多個行業構建專業認證制度,為澳門居民職業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