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澳大精準癌症治療新突破 24小時出癌細胞藥敏結果

澳大科研團隊為精準治癌提供實踐基礎

澳門大學科研團隊跨領域合作,把精準醫療、微流芯片和圖像處理的前沿科學專業優勢,用於癌細胞系和人原代腫瘤的藥物敏感性篩選,通過澳大自主研發、融合生物學與電子學的最尖端科技,使用方法在24小時內便可取得結果,為精準癌症治療的循證藥敏試驗提供實踐基礎。該研究論文亦獲Nature Publishing Group旗下的學術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刊登。

是次研究在澳大健康科學學院院長鄧初夏的指導下,由該院澳大濠江學者王衡馨完成所有試驗及將芯片應用於細胞和人原代腫瘤的藥敏篩選實驗。此次發表的論文題目為 “利用液滴微流對癌細胞系和人原代腫瘤細胞進行藥物篩選",刊載於《Scientific Reports》。研究主要在由澳大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發的微芯片上測試癌組織分離細胞對不同藥物的敏感性,通過科技學院研發的人工智能圖像處理技術,觀察用藥後每個微液滴裡的單細胞活性,從而進行藥物篩選,在24小時內取得結果,為精準癌症治療配藥提供依據,並開創了從異質性腫瘤進行單細胞差異藥敏反應的研究方法。

實驗採用的微芯片經過優化改良,長闊只有2.4 x 2.4厘米,每塊芯片的製造成本低,每個藥物測試條件僅需16,000個細胞,現階段每個微芯片最多能篩選9種藥物,經自動化完善後每個芯片的目標篩選量為96種藥物。以往的人原代腫瘤細胞僅可用於篩選少量藥物,或者需要經過放大培養才能進行大規模藥物篩選分析,過程至少要數週才取得結果。新的微芯片能從少量細胞中分析微液滴裡單細胞的藥物敏感性,結合圖像處理技術有效加速藥物篩選過程,24小時內就能得出結果。

該項研究所用的芯片由澳大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馬許願、副教授麥沛然、助理教授賈豔偉研發;而“自動化細胞成像統計分析"程式則由科技學院教授王百鍵和副教授黃志文研發。是次研究獲澳門科技發展基金資助,以及鏡湖醫院支持。

查看圖庫


此頁面有問題嗎?

幫助我們改進GOV.MO

* 必填項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