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法學者論澳門在中法海上絲路作用

法學者論澳門在中法海上絲路作用

配合文化局澳門博物館《洛港東帆——十八世紀中法海上絲路貿易港》展覽,日前(五月三十日)於澳門博物館演講廳舉辦兩場專題講座。本地觀眾外,講座也吸引來自香港團體組團參加,觀眾亦踴躍提問,對澳門作為溝通中法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史深感興趣。 兩場講座內容豐富,分別由法國洛里昂東印度公司博物館館長布利吉特•尼古拉絲主講《法國東印度公司、洛里昂港與對華貿易》,及由茹依花布博物館館長伊絲卡拉蒙特•蒙黛主講《茹依花布織品上的中國圖案》。尼古拉絲介紹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於一六六四年,在法國西部布列坦尼南岸建立了名為“東方”(L’orient)的港口,即洛里昂港,拓展對東方的商貿活動,並於十七世紀末下令將洛里昂發展成為所有遠航中國船隻的船籍港。一七零零年,第一艘遠航中國的法國船隻安菲特伊特號於滿載珍貴的中國貨物,經澳門返回洛里昂。這些商品贏得皇室和歐洲貴族的青睞,讓人更嚮往東方物品,成就了當年影響整個歐洲的“中國風”(chinoiserie)熱潮。而蒙黛續介紹中國絲綢產品對法國的深遠影響,一七六零年茹依皇家織布廠在凡爾賽附近成立,開始了法國紡織業的發展,並根據當年畫家的“中國風”圖案,放在花布上,成為當時暢銷的品種,並成為茹依廠產品的一大特色。 《洛港東帆——十八世紀中法海上絲路貿易港》於澳門博物館三樓舉行,展期至八月三十日,而展場內放映的紀錄片和動畫短片有助了解洛里昂港和澳門、廣州的歷史聯繫,以及中法間海上貿易的發展歷程。澳門博物館每天開放時間為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下午五時三十分停止售票),逢周一休館,市民逢周日憑有效身份證或學生證免費參觀。欲了解以上展覽,可於辦公時間致電二八三五七九一一查詢,亦可瀏覽www.macaumuseum.gov.mo 或www.icm.gov.mo網站資訊。

查看圖庫


此頁面有問題嗎?

幫助我們改進GOV.MO

* 必填項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