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維持及平衡公營、私營及非營利醫療系統共同運作 確保市民獲得更好和更適切醫療服務


衛生局今(11月19日)就仁伯爵綜合醫院財務開支、完善病人資料保密機制及完善衛生中心預約通知機制事宜會見傳媒。 衛生局李展潤局長在記者會上,就上述事件曾造成市民不便或困擾,再次向公眾致歉。同時,他表示澳門的醫療政策正如行政長官日前在施政答問大會上所指,目前澳門的醫療服務主要由公營、私營及非營利醫療機構共同承擔,上世紀80年代為全澳市民提供醫療服務的主要是私營及非營利醫療機構,公營醫療機構只為公務員提供醫療服務,其後才出現重大轉變。但無論是基於歷史原因或風險危機管理的考慮,政府醫療機構不應承擔全澳醫療服務,僅依賴一間公營醫院去處理所有醫療服務,如遇突發情況類似傳染病爆發時(沙士期間,香港部份醫院曾出現類似危機),醫院須作出預防或隔離措施,所有的醫療服務便須暫停,而部份醫療服務,如血液透析、腫瘤化療的療程,若病人不能適時取得服務,便可能危及其生命。所以,政府不能任由私營或非營利機構持續出現萎縮甚至是結業,這對澳門市民乃至整體醫療服務都不健康,政府有責任支援這些醫療機構的發展,在醫院和醫護人員的發牌制度上監督其運作及質量,確保其服務的水平與質量。 而部份醫療服務則必須由政府承擔,如傳染病的應對措施,包括為患者提供䣓離床位、提供足夠的藥物、採取䣓離開措施和統籌傳染病的防控工作等,政府責無旁貸。另外一些醫療服務,如血液透析、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等服務,則可由非營利醫療機構承擔。無論是公營、私營或非營利醫療機構都各有特色與優點,共同為澳門市民提供適切及必要的服務,三個系統併行亦是特區政府一直以來的基本政策方向。為此,衛生局仍會與非營利醫療機構保持及加強合作。 事實上,多年來仁伯爵綜合醫院及衛生中心亦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無論在增聘人員或開支上都有相當大的增幅。目前衛生中心可為全澳市民提供免費的醫療服務,非澳門居民在衛生中心取得服務則須支付費用;醫院的免費服務則只針對特定的人群,包括65歲以上人士、10歲以下兒童、中小學學生及教師、孕產婦、精神病患者、癌症患者及傳染病患者;根據現行法律,在醫院收費上,澳門居民須支付的醫療費用為定價的70%,另外的30%則由政府資助;外地勞工須支付定價的100%;遊客則須支付定價的200%;體現了用者自付的部份原則。但政府仍必須維持及平衡公營、私營或非營利醫療三個醫療系統共同運作的情況,而不能僅傾斜某一個方面,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市民得到更好、更適切的醫療服務,而上述機制已有效運作超過三十多年,直至目前為止,暫不考慮增加市民在醫療費用方面的負擔,會維持現時的醫療政策,並持續優化相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