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中國/澳門:翻譯與傳譯的過去與現在"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里斯本順利開幕

參與“中國/澳門:翻譯與傳譯的過去與現在"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專家眾多

由葡萄牙教育暨科學部屬下澳門科學文化中心、澳門基金會及澳門理工學院合辦的“China/Macau: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 Past and Present”(“中國/澳門:翻譯與傳譯的過去與現在")國際學術研討會,已於2015年10月12日在葡萄牙里斯本舉行開幕儀式,吸引了百多位學者及學生出席,氣氛熱絡。 研討會開幕式於12日上午十時在澳門科學文化中心舉行,儀式由葡萄牙共和國政府教育暨科學部國務秘書Leonor Parreira、澳門科學文化中心主任Luís Filipe Barreto、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以及澳門理工學院葡語教學暨研究中心主任Carlos Ascenso André主持。Leonor Parreira國務秘書致辭時指出翻譯和傳譯不可能脫離文化和價值觀,而語言的價值是不可能加以量化的。葡語作為一種全球性語言,可以預見將在全球事務中逐漸產生積極作用。回顧歷史,葡中兩國的文化對話不斷,在哲學、文學、科學交流中均取得豐碩成果,而近20年來兩國在教育和科研領域簽訂多項合作協議,其中語言文化方面的合作更成為亮點,澳門正在其間發揮著重要作用。 澳門科學文化中心Luís Filipe Barreto主任致開幕辭時特別感謝葡萄牙教育暨科學部國務秘書出席是次研討會,以及澳門基金會和歐維治基金會對活動的大力支持。他並以“澳門"在不同語言的發音為例,期望是次研討會能為中國以及澳門在翻譯和傳譯領域的研究提供新的線索。 吳志良主席致辭時表示,從過去到現在,澳門一直是國際多元文化和語言的交匯點,隨著中西文化和經貿交往漸趨頻繁,語言傳意變得越來越細緻和系統化,使翻譯和傳譯在這過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時至今天,澳門以發展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中國與葡語系國家經濟貿易合作平台"為目標定位,實現多元語言在社會的流通是達至這些目標的基本前提之一,而這正是是次研討會選擇以翻譯和傳譯為研討主題的原因。同時,他也期望透過彼此的交流,能進一步深挖澳門在翻譯史中的意義,整合各地有關澳門研究的資料,共同搭建中國與西方、尤其與葡萄牙之間的學術和文化橋樑。 Carlos Ascenso André主任在致辭時提出,翻譯和傳譯是一種極其重要的文化對話媒介,在澳門以至中國歷史上佔據著核心位置。澳門理工學院作為澳門翻譯教育的繼承者,因此有責任參與是次研討會,期能在保存澳門身份認同的獨特性之餘,亦能一同反思翻譯和傳譯在中國和澳門的過去和現在。 有關研討會自2012年至今已連續舉辦至第四屆,逐漸成為各地著名學者研究和交流中國和澳門歷史文化的重要平台。是次“中國/澳門:翻譯與傳譯的過去與現在"國際學術研討會於10月12至14日一連三日舉行,與會者圍繞古今漢語對外文的翻譯、吸收和融合,以及對中國傳統經典的外文譯本進行討論,藉此回顧尤其在明代中國進行的外語翻譯對中國向世界的開放和歐洲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中歐之間的經貿、政治和文化往來如何以多語言的方式實現。其中不少論文與澳門相關,如“1640至1660年間澳門─馬尼拉─大阪三角地帶的語言和翻譯"、“中國南部遲來的人文主義:拉丁語在澳門翻譯史中所起的作用"、“1998至2000年間澳門政府部門的法律翻譯"、“驅逐還是收留:朝廷及澳門早期內部政策的爭辯"、“中文文獻的翻譯以及澳門的地位(1749-1829)"、“澳門街道的命名:翻譯、音譯及聯想"、“19世紀發生在公海上的一次搶劫和兇殺,及現代澳門‘舌人’的作用"等,展示澳門翻譯史和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的前沿學術成果。 是次獲邀出席的著名學者逾40位,包括西班牙皇家學院院士Juan Gil,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學院教授韋傑夫(Geoff Wade),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終身教授Willy F. Vande Walle與該校南懷仁研究中心研究員高華士(Nöel Golvers),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研究主任吉浦羅(François Gipouloux),德國慕尼黑大學漢學研究所教授普塔克(Roderich Ptak),葡萄牙天主教大學人文科學院教授Marília dos Santos Lopes等海外學術機構代表,而澳門基金會亦邀請了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鄭妙冰與研究員錢江,澳門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何偉傑和澳門理工學院退休教授李長森出席並發表論文,而未克赴會的李長森教授則由澳門理工學院韓麗麗講師代為宣讀參會論文。

查看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