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紅船清揚粵劇專題展揭幕 展品盡顯粵劇風采

紅船清揚粵劇專題展揭幕 展品盡顯粵劇風采

文化局澳門博物館為推廣粵劇藝術,於五月二十六日(星期四)下午六時於該館售票大堂舉行《紅船清揚──細說粵劇文化之美》展覽開幕儀式,文化局局長吳衛鳴、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文化教育部副部長趙川東、佛山市博物館副館長王海娜、澳門粵劇曲藝總會會長林鳳娥,以及文化諮詢委員會委員湯梅笑主禮。是次展覽為第二十七屆澳門藝術節節目之一,展期至十月九日,歡迎市民蒞臨參觀。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是一項別具特色的本土文化藝術,不少劇目由元朝雜劇流傳下來,並自明清出現在廣東及廣西兩省後,在珠江三角洲一帶廣受民眾喜愛,晚清時期更顯壯大。“粵劇”於二零零六年入選《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預備名錄》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二零零九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足見其藝術價值及重要性。 為推廣粵劇藝術及介紹粵劇的“美”,澳門博物館舉辦《紅船清揚──細說粵劇文化之美》展覽,展覽以“紅船”為標題,突顯粵劇“誕生”的歷史。“紅船”乃指粵劇戲班乘坐的船,鑒於廣東省河網密佈,過去不少戲班乘坐髹上紅色的船運載藝人和戲箱到各地演出,此類戲班被名為紅船班。直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戰火的緣故,紅船基本絕跡。 該展覽將展出澳門博物館具代表性的粵劇文物藏品,以及其他粵劇社團及機構提供的資料、照片及藏品,展品數量約一百多件/組,包括上世紀四十至六十年代粵劇名伶秦小梨的戲服、粵曲音樂家李銳祖所製的傳統中式竹樂器等,描繪出粵劇的歷史、在澳門發展的歷程,以及粵劇的表現手法,同場亦主要介紹不同名伶的生平,讓參觀者走進聲色迷人的回顧旅程,細意領略傳統藝術之美。 《紅船清揚》展場將設置教育區,並以粵劇界藝人尊崇為保護神的華光帝為主題,冀讓觀眾瞭解粵劇的習俗。而澳門博物館一如既往出版展覽圖錄之外,是次特別印製由澳門動畫暨漫畫創作人協會成員協助設計的三款精美明信片,為該展覽出版物注入新的創意思維。有關是次展覽及活動詳情可於辦公時間致電二八三五七九一一查詢,或瀏覽澳門博物館網頁www.macaumuseum.gov.mo。

查看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