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非高等教育委員會全體會議舉行

記者招待會

非高等教育委員會於5月10日在教育暨青年局一樓仲尼堂舉行今年第二次全體會議,由教育暨青年局局長、委員會副主席梁勵主持。會議介紹2016/2017學年實施課程改革的準備情況、報告《粵澳合作框架協議》教育交流情況,以及介紹2016/2017學年各項津貼調整,總結“幼兒首次入學中央登記措施”和報告“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PIRLS)工作進展。 教青局教育研究暨資源廳廳長黃健武介紹2016/2017學年實施課程改革的準備情況。小學一至三年級在2016/2017學年全面推行課程改革,學校的課程與教學須按基本學力要求進行規劃,從而為學生提供全面、均衡的學習歷程,在“學生過高的學習要求”與“保持學生競爭力”之間取得平衡。自本年2月小學《本地學制正規教育基本學力要求》批示公佈後,教青局分別通過播放電視廣告,出席時事節目及接受報刊專訪,舉辦多場家長講解活動等,向社會大眾及家長宣傳課程改革的理念和內容,釋除疑慮。教青局同時藉著公佈“課程指引”,派員到訪全澳小學,以及開辦培訓課程,為教師提供適切的教學導航。教青局今後會繼續舉辦不同科目的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活動,包括先導計劃經驗分享、系統研習課程、專題工作坊,進一步支援及提升教師落實課程改革的專業能力。 教育廳廳長梁慧琪、社會暨教育輔助處處長薛榮滔和中學暨技術職業教育處處長吳偉雄分別報告了《粵澳合作框架協議》有關教育交流的情況。其中,為逐步貫徹落實《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的內容,2015/2016學年“在粵就讀澳門學生學費津貼計劃”的資助範圍已擴展至珠海市、中山市、江門市、廣州市及佛山市就讀幼兒及高中教育階段的澳門學生,幼兒教育階段每名學生的最高津貼金額為6,000元、高中教育階段每名學生的最高津貼金額為4,000元。2016/2017學年的資助範圍將會進一步擴展至其他城市。至2015年,教青局促成粵澳締結33對姐妹學校,其中8對為職業技術教育學校,並於近五年推動相關學校開展14次師生交流活動,約450人次參加。未來將透過配合特定教育專題組織師生交流活動,深化對職業及創新素養的認識;同時,繼續透過教育發展基金的學校發展計劃,資助姐妹學校開展各項交流活動。 薛榮滔同時介紹了2016/2017學年各項津貼金額調整。因應澳門近期出現經濟下行的情況,教青局和學生福利基金在審慎理財的原則下,經綜合考慮2015年本澳通脹率的變化,以及保障重要教育政策和措施的有效執行,在2016/2017學年將適度調升免費教育津貼、優化班師比或師生比津貼、學費津貼,膳食津貼及學習用品津貼;其中免費教育津貼調升至每班913,600元至1,394,600元不等;優化班師比或師生比的津貼,調升至每班最高225,600元至350,800元不等;學費津貼調升至每人18,400元至22,800元不等;膳食津貼調升至每人3,400元,而學習用品津貼調升至每人2,200元至每人2,900元不等。 另一方面,為配合第15/2014號行政法規《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的實施,為本地學制私立學校開展餘暇活動創造條件,在2016/2017學年增設過渡性質的“餘暇活動資助計劃”,每班資助金額為25,000元,該計劃隨著2018/2019學年課程改革推展到所有教育階段時結束,屆時有關資助將轉為恆常性運作經費,撥入免費教育津貼和學費津貼。 在支持學生繼續升讀高等教育方面,2016/2017學年亦將按學生就讀的地區調升各項升大獎、助學金的金額,進一步減輕學生升大的經濟負擔;其中“優秀學生修讀教育課程資助計劃”共120個名額,澳門、內地及台灣的資助金額調升至每人每年79,000元,香港調升至每人每年130,000元,亞洲其他國家、歐洲、美洲及大洋洲則調升至每人每年218,000元;“大專助學金計劃”在2016/2017學年建議共設4,835個助學金名額,金額方面,澳門、內地及台灣的貸學金和獎學金金額調升至每人每月3,800元,香港及其他國家和地區調升至每人每月5,800元,特別助學金則分別調升至每人每月4,560 元及6,960元。“利息補助貸款計劃”澳門、內地及台灣的補助貸款額上限亦有所調整。 學前暨小學教育處處長龔志明總結2016/2017學年推出的“幼兒首次入學中央登記措施”的成效。該措施的目的是讓家長更便捷辦理幼兒首次入學的手續,節省向多所學校輪候領取報名表的時間,效果良好。根據教青局資料,95%家長自行於網上登記,約於8分鐘內完成,大大減少過去家長到多間學校領取報名表的時間。為了解有關措施的推行情況,教青局以問卷方式向學校收集意見,同時在網上收集家長的意見。根據問卷資料,該措施普遍獲學校及家長支持,分別有96%學校及98%家長支持推出措施。 最後,學校督導協調員黃懿蓮向委員報告了PIRLS 2016研究計劃的工作進展情況,以及澳門PIRLS評卷員培訓計劃。 出席會議的委員包括惠程勇、郭小麗、姚玉鳳、孫家雄、何少金、郭華邦、尤端陽、施綺蓮、包敬燾、飛文基、梁官漢、陳建邦、朱深勇、王國強、余健楚、李略、林發欽、朱國權、汪東、溫素玲、符霖甘及劉文堯。各委員在會上就各項議題展開了熱烈討論,並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和建議。

查看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