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新型傳染病複雜多變 擴建傳染病大樓刻不容緩 選址科學合理 符合世衛指引


衛生局表示,近年新型傳染病複雜多變,增加了疾病跨傳播的風險,包括2001年爆發的登革熱、2003年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徵、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2011年的人類感染禽流感、2013年H7N9禽流感大暴發,2014年的埃博拉病毒感染,以及2015年的中東呼吸綜合徵,均顯示了傳染病的變化發展是不可預知。澳門作為一個地方小、人口稠密,居民達60多萬、每年接待3000多萬遊客的國際旅遊城市,必須居安思危,對傳染病的防控未雨綢繆,不可心存僥倖,倘本澳出現傳染病爆發,將對社會、民生和經濟帶來沉重打擊,故此,擴建傳染病大樓刻不容緩。 規劃擴建傳染病大樓十多年非倉卒決定 事實上,自2003年沙士爆發,引起全城恐慌後,在澳門社會而言,擴建傳染病大樓,全力保障本澳居民生命和健康成為了社會的共識。故此,衛生局自2003年便開始規劃擴建傳染病大樓,在最初設計階段,已與世界衛生組織、日本、新加坡、香港、內地等的專家一起研究,最終總結了一個可行的方案,建造設計始於2005年,並於2008年完成。及後因超出世遺保護的高度限制而需重新設計,致使擴建延後。衛生局著手規劃擴建傳染病大樓至今已十多年,現階段圖則設計已進入最後階段,隨即可開展工程招標和擴建,擴建傳染病大樓並非倉卒決定。 避免傳染病發生或傳播政府責無旁貸 一旦爆發傳染病,直接面對危險的是每天在仁伯爵綜合醫院內工作的一群醫護人員,擴建傳染病大樓既為了向醫護人員提供安全工作條件、先進的隔離設備,也為了給鄰近學校、居民更好保障。而根據第2/2004號法律有關傳染病防治法第5條也明確要求,特區政府有責任應採取必要的措施,以確保澳門特別行政區擁有良好的衛生環境,避免傳染病的發生或傳播。 傳染病大樓選址科學合理符合世衛指引 就擴建傳染病大樓選址,衛生局再次重申,傳染病病人在接送過程中容易造成污染和傳播,須對傳染病懷疑或確診個案立即隔離,減少轉送的傳播危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傳染病病人應盡早隔離,並盡量避免離開隔離病房。故此,在評估未來絕大部分的傳染病個案仍然來自仁伯爵綜合醫院、且傳染病的治療須有醫院醫療專科的配合和支援,而隔離病房空氣交換經嚴格過濾和消毒處理,不會對周邊居民和環境造成影響,故擴建大樓選址毗鄰仁伯爵綜合醫院。 值得指出的是,過往沒有相應的空氣過濾和消毒裝置時,傳染病病房採用開放式設計,所以才要用距離達到安全的目的。現代傳染病病房採用封閉式設計,排出的空氣要經過高效過濾裝置過濾,因此,在隔離病房外任何距離的區域均為安全。而目前國際上並沒有傳染病的病房和公眾可進入地方的統一標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要求,只要有良好的負壓和空氣過濾等隔離設施,傳染病病房和公眾可進入地方之間不需要特定距離。美國是全球醫療衛生技術水平和要求最高的國家,而且美國土地廣闊,有條件設定較高的空間要求。但即使在美國,亦沒有規定傳染病建築物和周邊的距離,只有一些排氣口和周邊的距離。根據美國國家標準協會(ANSI)、美國取暖、制冷和空調工程師協會(ASHRAE)、美國衛生服務工程學會(ASHE)共同制定的170-2013號標準(衛生服務設施通風標準)2015年修訂版,在沒有過濾裝置的情況下,空氣傳播傳染病的排風口和室外進風口、可打開的窗/門、公眾通常可進入的區域的距離不小於25呎(8米),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亦認可了這些規定。美國加州法律除有類似的規定外,更規定,如有適當的過濾系統,這個距離可更短。 對排出空氣作高效過濾和紫外線消毒病毒不能向外擴散 擬擴建的傳染病大樓排出的空氣是經高效過濾裝置過濾和強力紫外線消毒裝置,污水會先經嚴格消毒處理才排放入公共污水渠系統的。值得指出的是,擬擴建的傳染病大樓之大樓立面與周邊建築物的最小距離是9.2米,它的高效過濾和消毒系統排風口距離周邊建築物的最小距離為31米,遠遠超過美國的標準。故此,附近居民可以放心。事實上,仁伯爵綜合醫院在過去、現在都設有傳染病區,如目前也有44張隔離病床設在醫院內,面對各種新型傳染病的威脅,仁伯爵綜合醫院的傳染病隔離病房,運作多年從未出現細菌病毒向外擴散。 離島醫療綜合體備高規格隔離病房傳染病個案可就地隔離 對於有意見認為何不將傳染病大樓建於離島醫療綜合體,衛生局解釋,未來的離島醫療綜合體有高規格隔離病房,故此,日後離島醫療綜合體建成啟用,若發現傳染病個案會即時將其就地隔離醫治,不會轉送到其它地方。此外,離島醫療綜合體的設計亦備有大型醫療事件的應變計劃,如發生大型生化、核子、中毒、多傷員或病者等事件,有特設的分流、清洗、診治、隔離、住院等通道和區域進行緊急反應,大大改善和補強目前本地醫療系統相關應變的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