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澳門基金會組專家挖掘澳門民間藝術資源 編纂《戲曲志》及《故事卷》初稿獲好評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澳門卷》初稿評審會議

全面挖掘民間藝術資源 隨著社會的急速發展,澳門的傳統文化和民間資源面臨着消失的危機,一些生活的場景和坊間藝術甚至已不復存在。因此,為保護傳統文化,澳門基金會與中國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攜手組織編纂“十部文藝集成志書.澳門卷”,發動澳門專家團隊及青年人開展田野考察,並進行疏理及編纂。自2012年項目啟動,戲曲、曲藝、舞蹈、民歌、器樂曲、民謠、諺語、故事等專卷紛紛搜集了大量的本地素材,並按照國家文藝志書的體例進行編輯整理,至今已呈現豐富的素材。由沈秉和團隊負責的《中國戲曲志.澳門卷》,以及由張卓夫組織編纂的《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澳門卷》已提交了初稿。為此,澳基會與文化部組織內地及澳門專家召開會議,對該兩卷的成果進行初審,同時與各卷負責人交流進展,全面評估工作成效以及規劃下階段的工作。 會議於1月28日上午在澳門基金會舉行,並將持續三天,開幕式由澳基會代表楊開荊主持。出席的嘉賓有國家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主任李松、副主任王靜、綜合處處長邱邑洪,國家文藝志書編纂專家與本澳相關領域人士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各卷組成員,以及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鄒興華率領“香港卷”的代表。李松表示,很高興澳門卷的編纂團隊付出的巨大努力,對現階段的成果感到非常滿意。他坦言,“十部文藝集成志書.澳門卷”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而通過三年多來的共同參與,他充份感受到澳門編纂團隊的熱情、責任感和使命感,對項目的完成寄予厚望。專家評委一致高度評價兩卷初稿的成果,認為含金量極高,內容豐富多元,體現澳門特色,極具價值。同時對各卷的進展感到滿意,並肯定項目對保存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民間故事具生活色彩 《故事卷》的評審小組由“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總編輯部專家劉魁立、馮志華、劉曉路以及澳門著名作家李公榮、澳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譚美玲組成。該卷負責人張卓夫強調,其團隊進行了大量的田野考察和資料搜集,深入街道、社團、教會、鄉村和居民家中進行採訪,呈現了近二百篇在澳門民間流傳的故事。該團隊整理的故事類型多元、內容豐富、種類繁多,包括神話、人物傳說、史事傳說、地方傳說、動植物傳說、土特產傳說、風俗傳說、宗教傳說、幻想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笑話等等近二十萬字。 評審小組充份肯定該卷取得的成果,認為豐富的本土故事體現了澳門的多元文化,以及富有色彩的民間生活,同時反映了澳門東西文化交融、純樸和諧的民風,以及悠久的歷史。評委一致通過初審,並冀望編纂小組將綜述、凡例等部份予以完善。張卓夫表示,其團隊對《故事卷》的採集非常熱衷,社會反應熱烈,題材豐富,有傳說、宗教信仰、生活、行業等等的民間故事,他對下下一階段的工作充滿信心。 戲曲志考鏡源流 會議同時對《戲曲志》的初稿進行評審,評審小組成員有來自《中國戲曲志》總編輯部的薛若琳、劉文峰、包澄潔,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李時成,以及澳門著名作家穆凡中和邱子維。該卷編纂負責人沈秉和、謝少聰、程美寶等表示,澳門由明清時期開始已有戲曲在民間流存,至今已成為大眾生活的一部份。同時由於澳門是個移民城市,不少民眾將家鄉的戲曲帶到澳門,在此生根,成為本土的民間素材,豐富了生活元素。該團隊經過三年的資料搜集和採訪,以及系統整理了戲種、戲目、音樂、表演、舞台美術、相關機構團體、演出場地、習俗、文物古蹟、報刊專著、傳說、口訣行話、人物傳記,以及縱向的澳門戲曲活動年表等等,完成了近五十萬字的初稿。《戲曲志》的初稿得到評委的讚賞,並肯定編纂小組的辛勤工作成果,能較全面地呈現澳門戲曲的發展源流、民間特色,以及本地的資源,成果豐碩。專家組同時認真地就該卷的各個子項進行分析,對進一步完善卷目提出具體建議。 整體進展良好 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表示,“十部文藝集成志書.澳門卷”目前各卷進展良好,各團隊都在努力進行編纂工作。《民歌卷》已經通過終審,而《戲曲志》及《故事卷》初審後,其他卷目如《諺語卷》、《歌謠卷》、《舞蹈卷》、《器樂曲卷》、《曲藝志》、《戲曲音樂卷》、《曲藝音樂卷》也將陸續提交初稿,他感謝所有團隊為搶救澳門的民間藝術以及文化傳承所作的貢獻。

查看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