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中國歷史上白銀問題” 國際學術研討會圓滿結束 碩果累累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耿昇研究員致歡迎辭

由澳門基金會及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合辦的“中國歷史上白銀問題”國際學術研討會,已於4月27日及28日舉行。

研討會於27日上午9時在澳門科學館會議廳舉行,出席會議的主要嘉賓包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黒田明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萬明、耿昇研究員,河北師範大學戴建兵副校長,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王文成副院長,暨南大學港澳歷史文化研究中心金國平研究員,香港嶺南大學歷史系劉光臨教授,澳門大學歷史系湯開建教授,澳門理工學院成人教育及特別計劃中心林發欽主任,台灣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李毓中副教授,以及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劉志偉教授等。

研討會首先由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耿昇致歡迎辭。吳志良表示,澳門早期作為白銀的最大集散地,對中國近代化進程有直接影響,白銀的大量流入既促進明朝財貨制度的變革,也可能加速明朝的覆亡;及至清朝鴉片戰爭後,白銀的大量流出又導致清王朝的財政破產,故此有需要在學術上深入探討,探索箇中規律,從而為處於發展十字路口的全球經濟和正在推行的“一帶一路”戰略,提供特殊和現實的學術支援。

耿昇在歡迎辭中指出,廣州和澳門是中西關係和中西貿易的前哨港,其編織出的國際貿易網,既促進白銀貨幣國際化,又締造出中國的社會轉型與國際關係的新格局。另一方面,中外對白銀需求增長既導致各國為此發生爭奪戰,又成為彼此貿易的新動力。後來由於中外貿易極不平衡,導致西方向中國輸出鴉片,使中國的白銀流出,中國亦從此步入衰落。因此,掌握中國歷史上的白銀問題,能解決中西關係史中的諸多疑難和問題。

會上共發表15篇論文,分別充分運用中國、葡萄牙、西班牙和日本等地的歷史文獻資料,以及最新的研究和考古成果,嘗試解答中國歷史上與白銀貿易有關的各種問題,例如猶太人在東南亞的貿易概況、外地白銀對中國經濟的實質影響、廣州和澳門在國際白銀貿易的角色、海陸絲綢之路對中國白銀貨幣化的影響、白銀儲備對中國經濟和財政制度產生的影響等,討論氣氛熱烈。

與會者尤其認為,白銀促進中國的貨幣經濟化,與全球走向近代的歷史發展方向一致,中國在起初曾參與全球經濟體系的建構進程,是全球化的一部分。與會者同時提出,日後可建立結合國內外研究力量的網絡,共同研究和釐清有關歷史上白銀貿易的重要問題,既填補歷史空白之餘,亦希望以此作為彌補西方經濟學理論不足的突破口。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院萬明在總結發言中指出,這次會議成功舉行,與會者發表的論文和研究成果突出了白銀輸入、白銀數量、白銀貨幣化和白銀國際化的問題,各有特色、各有側重,可為日後進一步整合和深入研究提供條件,更為推動澳門學的學科建設,以及突出澳門在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方面作出積極的貢獻。

與會者一行尚參觀同善堂、草堆街80號、基督教墳場等歷史建築及遺跡,以及由法國駐港澳總領事館委託法國文化推廣辦公室舉辦的“古‘金’中外——黃金藝術珍品展”。

查看圖庫


此頁面有問題嗎?

幫助我們改進GOV.MO

* 必填項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