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政府持續提升排澇能力 防治水浸隱患


持續提升排澇能力,以防治因暴雨、風暴潮和天文潮引致的水浸問題,是特區政府防災減災的重點工作之一,其中,為了減低內港水浸為居民帶來的困擾,民政總署已選址內港25號和26號碼頭之間的位置,計劃開展 “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透過建設新雨水泵房和涵箱渠,提升區內的排澇能力。

民政總署道路渠務部部長何萬謙介紹,新雨水泵房的集水面積達46.5公頃,服務範圍可涵蓋沙梨頭水上街市、石牆街、白鴿巢公園,以至新馬路爐石塘、賣草地街、關前正街、大三巴牌坊一帶。這些區域的雨水將被收集進入2,200立方米儲水量的新建涵箱渠,由泵房排出海外;尤其是遇上暴雨天氣,涵箱渠將發揮到防洪排澇的緩衝作用。新泵房的排水能力達到每秒14.28立方米,相當於2分鐘多的時間,便能抽乾一個標準游泳池體積的儲水。

何萬謙表示,有關工程已完成判標程序,目前正進行物料預訂、交通安排和施工計劃等工作,新泵房和涵箱渠可望在2021年竣工和投入運作。民署早前進行新馬路排水系統改善工程期間,也為涵箱渠的建設完成了管線遷移和探井的前期工作,避免路面日後重複開挖。

“天鴿”風災後,民署搭建了電子遠程監測系統,可24小時監控本澳現有雨水泵房和署方管理之行車隧道的實時數據和影像,並可因應降雨強度調節泵房的啟動時間。此監測系統也將應用於新泵房內。

除了完善排澇的基礎建設,民署也持續加強對渠網內污水和垃圾的日常清理,維持渠道暢通以保障排澇能力。民署同時採取了截流措施,把水浸黑點的雨水引流到非黑點的其他地區,減少水浸情況的出現。

去年風災造成本澳大範圍的林木損毀,民政總署這一年來,也致力對行人道和公園的樹木、山林等開展補植工作。民署園林綠化部綠化處處長吳紹偉表示,署方至今已補植了逾2,200株樹木,包括1,600多株行道樹和近560株公園樹木。同時,由於考慮到澳門市區已不再適合種植榕樹,因此補植改以開花的中小型灌木新樹種取代。

園林綠化部自然護理處處長郭菲力稱,本澳山林受到較大面積的損毀,預計整項修復工作需時十年,民署將採取先易後難、緩急輕重、循序漸進的方式部署修復計劃。首階段將會對步行徑兩側十米範圍,面積約30公頃的林木進生生態修復,涉及35,000株樹木,目前已開展前期工作,預計明年三月至六月可全面啟動補植工程。樹種方面,則會採用長壽、鄉土樹、抗逆性強,以及具觀賞價值的樹種,民署期望藉今次的山林重建,為澳門的生態環境和景觀增添宜遊元素。

想了解更多政府有關排澇和樹木補植的工作,可到新聞局YouTube專屬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macaogcs、Facebook澳門特區政府新聞局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acaogcs/ 及颱風及民防訊息發佈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CivilProtection.Macao/ 瀏覽相關視頻。



此頁面有問題嗎?

幫助我們改進GOV.MO

* 必填項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