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事及水務局與澳門內港碼頭區域聯誼會的相關人員今日舉行了會議,介紹內港區防洪潮排澇優化措施的相關工作和最新進展,並互相交流意見。
政府有序推進內港防洪潮排澇優化方案
海事及水務局局長黃穗文表示,為了提高內港整體防洪及排澇能力,政府於去年9月委托科研單位在原有防洪設施的基礎上,開展了“澳門內港防洪潮排澇優化及應急方案研究”,並於去年底完成,提出在內港沿線建造約1.5米高防洪牆,以及設置泵井加強排澇能力。科研單位經聽取工務、民政部門及碼頭業界的意見後,於今年五月制定了工程施工初步設計方案,其後再因應工務及民政部門的意見和內港的實際情況,對方案作出了多次的優化和修改,並爭取於年底交予工務局跟進工程的招標工作。
防洪牆方案定位為中期措施
根據最新的工程設計方案,由於內港的地質複雜且水土流失情況嚴重,防洪牆工程預計需要打一百多枝迷你樁以及進行灌漿防滲,因此遷移超過2公里的地下管線,加上工程期間需要作出臨時交通安排,並需要協調及配合碼頭運作,因此施工時間須相應增加。另外,23至26號碼頭之間的防洪牆,亦須待民政總署於2021年完成內港北雨水泵站箱函渠建造工程後,才有條件開展建造工程。因此,內港防洪潮排澇優化方案將不能在短期內完成,須定位為結合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一併實施的中期方案。
改善堤岸設施減輕水浸影響
為減輕內港水浸的影響,經科研單位進一步研究分析後,可在現有見縫施堵的基礎上實行改善措施,包括建議在內港沿岸現有的矮牆加裝10多個單向退水拍門,當水退時會自動開啟拍門排水,使風暴潮後內港的積水能更快地排走,基本上可達至街道積水與海面潮位同步消退。上述退水拍門爭取於明年中完成。另外,局方將與民政部門就科研單位提出的改善建議作進一步溝通,以提高下水道的防倒灌能力,減少出現海水倒灌的情況。
挖深內港無助解決水浸問題
對於有意見指應挖深內港以減少水浸情況,局方代表亦在會上作出了解釋。根據珠江水利委員會轄下的珠江水利科學研究院水利專家以“天鴿”期間內港的水位及進潮量,透過實體模型進行了模擬和演算,結果顯示,如進一步挖深內港,除了會使進潮量增加外,亦會改變進入洪灣水道和內港的潮水分流比例,使更多的潮水分流至內港,導致風暴潮和天文大潮時內港所增加的進潮量大於開挖量,反而使內港的水位不降反升,且開挖量越大,進潮量增幅越大。因此,挖深內港無助於降低風暴潮或天文大潮時的內港水位。
內港碼頭業界代表希望政府在制訂方案時,除了進行專業研究和數據分析外,亦要考慮各碼頭的實際經營環境,以及施工前需要充分溝通和協調,盡量減低工程對業界的影響,同時亦希望各部門多了解業界的實務操作和訴求。針對現有“見縫施堵”防洪措施的實行方面,希望氣象部門能儘早作出預警,讓業界能提早做好防災的準備。同時,內港各碼頭在風災後有不同程度的損毀,業界需要進行維修及優化工程,希望各相關部門能加快工程的審批程序。黃穗文感謝業界的意見,並認為局方與碼頭業界的溝通機制暢順,未來會繼續透過會面、講解會、現場視察等方式與業界溝通交流,務求盡快加強內港區的防洪排澇能力,保障市民和業界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