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腸病毒漸趨活躍 衛生局呼籲巿民注意防範


衛生局表示,根據監測數據,近兩周澳門的腸病毒感染患者增加,顯示腸病毒漸趨活躍,呼籲巿民注意防範。

據衛生局的腸病毒感染監測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11月8日,臨床醫生申報的腸病毒個案共2920例;近兩周申報的腸病毒個案例為每周約103-113例,較前兩周每周約41-50例的增加一倍,個案數及情況與去年同期相仿;近兩周亦錄得9宗群集性腸病毒感染事件,今年至今累積共有50宗腸病毒感染群集性事件,均發生在托兒所及幼稚園,較去年同期的42宗多。

實驗室病原監測方面,今年至今,公共衛生化驗所共檢出腸病毒195株,陽性率29.8%,主要為柯薩奇病毒。而9月和10月檢出兩株EV 71型腸病毒,兩名患者均為男童,年齡分別為2歲及1歲,病情普通,無需住院,無出現任何神經系統異常症狀或其他嚴重併發症,均已康復。首名患者為散發病例,第二名患者所在托兒所有另2名幼童出現類似症狀,目前均已康復。

今年累積錄得8例腸病毒伴神經系統感染患者,4男4女,年齡為3日齡至50日齡,主要因家中幼童染病而受到感染。所有患者已康復出院,病原體均為柯薩奇病毒。

腸病毒感染可由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EV 71型腸病毒等引起,世界各地全年均有發生,一般以夏季高發,可引致多種疾病,比較輕微和常見的有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峽炎,亦可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如心肌炎、無菌性腦膜炎等。

手足口病主要發生在5歲以下的兒童。潛伏期為3至7日。主要是通過直接接觸病者的排泄物傳染,亦可經飛沫、接觸受污染的物件等途徑傳染。兒童在托兒所、幼稚園等地方經常聚集一起,遊戲時會密切接觸,傳染性頗高的手足口病便容易暴發。發病初期有發燒、喉嚨痛,然後手掌面、腳及臀部出現小疱或不痛不癢的紅疹,口腔內會有小疱疹,繼而潰爛。7至10日內水疱與紅疹會漸漸消退,自然痊癒。腸病毒的傳染力始於發病之前幾天,在喉嚨與糞便中都存在病毒,而糞便可能延至數星期後仍帶有病毒。

衛生局正密切留意腸病毒疫情的發展,並強調大部分腸病毒感染個案可自行痊癒,但少數病人可能出現致命的併發症。衛生局呼籲家長、學生和學校、托兒所、院舍工作人員採取下列措施,預防腸病毒感染:

個人:

  • 洗手:接觸眼、鼻、口前,以及飯前、如廁後及處理完嬰兒的尿片或其它污穢物後要洗手;
  • 呼吸道禮儀: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紙巾掩住口鼻,並小心處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
  • 減少接觸:避免前往人多擠迫、空氣流通情況欠佳的公眾地方;
  • 增強抵抗力:均衡飲食、足夠的水分、適量運動、充足休息,避免過度疲勞和避免吸煙,以增強抵抗力;
  • 及時就醫:若有發燒及出現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的症狀,應儘快找醫生診治,特別是症狀嚴重時。

學校和院舍:

  • 環境衛生:確保室內有足夠的新鮮空氣,經常用1:100漂白水稀釋液清潔桌椅、玩具和1米以下的牆身等兒童容易接觸的地方;
  • 病人暫停上學入托:留意員工和兒童患病情況,有發熱或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症狀的兒童或員工應暫停上學或上班;
  • 及時通報:如兒童或員工有不尋常的集體患病情況,應立即通報衛生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電話:28533525,傳真:28533524)及社會工作局或教育暨青年局。


此頁面有問題嗎?

幫助我們改進GOV.MO

* 必填項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