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崔世安發表2019施政報告
行政長官崔世安今(15)日在立法會發表以“把握機遇,均衡發展”為題的《2019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主要內容圍繞:聚焦民生改善、深化城市建設、促進經濟發展及致力社會善治等四個部份。
崔世安首先提出施政須“聚焦民生改善”,特區政府堅持以多點支撐、多重覆蓋為原則,以短中長期政策結合為基礎,鞏固社會保障安全網;其中,《非強制性中央公積金制度》已正式實施,政府會持續優化由雙層式社會保障、社會援助、社會福利構成的社會保障體系,並不斷充實惠民措施。
特區政府建議,2019年1月調升最低維生指數為4,230元,並延續現行多項惠民措施,維持或調升相關的金額。當中,養老金調升至3,630元,敬老金維持9,000元;普通殘疾津貼調升至每年9,000元,特別殘疾津貼調升至每年18,000元;並繼續對合資格受僱殘疾人士每月補貼至5,000元;向聘用殘疾人士的僱主提供每名殘疾人士5,000元的所得補充稅或職業稅的稅款扣減額度。
崔世安又指,對家庭經濟有困難的學生,政府繼續按學年發放“學費援助”、“學習用品津貼”、“膳食津貼”及“書簿津貼”,其中,建議“學習用品津貼” 調升至幼兒及小學生2,500元,中學生3,250元,每名學生的“膳食津貼”調升至3,800元;繼續向在廣東省就讀非高等教育的澳門學生提供學費津貼。同時,建議對就讀大專和研究生課程的本澳學生發放學習用品津貼的金額調升至3,300元。
政府建議,2019年繼續實行現金分享措施,向永久性居民每人發放10,000元,非永久性居民每人6,000元。按《公積金個人帳戶》法律規定,每名合資格的澳門永久性居民可獲政府在個人帳戶注入10,000元啟動金,並建議繼續額外向居民的公積金個人帳戶注入預算盈餘特別分配7,000元。
“持續進修發展計劃”、醫療券、電費和水費補貼,以及車資優惠等將持續推行。同時,為落實優生多育政策,調升社會保障基金的出生津貼至5,260元,父母雙方可同時申請。
至於稅務優惠方面,除了繼續實施多項稅費減免措施之外,特區政府建議推出四項新的稅務優惠措施:一、配合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鼓勵本澳企業創新研發,企業首300萬元“合資格研發開支”可獲三倍所得補充稅可課稅收益扣減額度,餘額可獲兩倍扣減額度,上限為1,500萬元;二、鼓勵不動產租賃市場增加供應,出租房屋稅率調低至8%,非出租房屋稅率維持6%;三、鼓勵65歲以上長者及符合條件的殘疾人士就業,調高相關僱員年度職業稅免稅額至198,000元;四、推動特色金融發展,對投資內地政府及國企在本澳發行債券所產生收益豁免所得補充稅,並豁免發行及取得有關債券所涉及的印花稅。此外,免收本澳企業從葡語系國家取得或產生的收益的所得補充稅。
崔世安指出,特區政府須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建設宜居城市。政府在近年已確定收回的土地,將優先考慮建設公屋和公共建施;同時,廉政公署將對已被宣告批給失效的土地卷宗進行綜合分析,對完善土地批給的監督和管理提出整體方案和建議。城市總體規劃編制的初步方案將於明年完成,並聽取社會意見;落實執行《澳門特別行政區海域利用與發展中長期規劃(2016-2036)》,有序完成涉及岸線整治和近岸水域利用的短期目標;加快新城各區建設;全力推進都市更新,早日完成討論樓宇重建業權百分比,並盡快完成《都市更新暫住房及置換房法律制度》的立法程序。
特區政府貫徹“社屋為主、經屋為輔”的公共房屋政策,並進一步強化公屋建設質量的監督,提高公屋的管理水平。明年實施社屋恆常申請,以及重開經屋申請,提供約4,000個經屋單位。政府全力推進萬九後公屋建設:新城A區分四期完成興建28,000個單位的目標,首階段的7幅土地規劃興建約7,000個單位;偉龍馬路、路氹西側東亞運大馬路、發電廠原用地預計分別可建近6,500、2,000和1,500個單位。
崔世安表示,特區政府會持續推進教育全面發展,實施多元人才培養;人才培養長效機制將不斷優化,以完善人才政策和相關配套制度,強化人才引進透明度和監察機制。同時,整合本澳緊缺人才需求資料,配合大灣區各城市定期發佈和分享的相關資料,促進大灣區人才信息交流。另外,政府會持續構建“旅遊教育培訓基地”和“中葡雙語人才培訓基地”。
另一方面,特區政府繼續統籌深化青年工作,明年將啟動第二階段“千人計劃”,以及統籌“大灣區青年合作發展計劃”,並先行推出“澳門青年灣區實習計劃”,開展一系列以文化體育等元素為切入點的交流實習項目,同時會力爭澳門青創支援服務延伸至大灣區更多城市,助力澳門創新創業就業平台與大灣區其他平台對接。
崔世安續指,政府將落實健康城市戰略,推動美滿家庭建設,促進長幼共融,鼓勵原居安老,多方面應對老齡化社會,擴大對兒童的關愛網絡,為社工發展提供制度條件,發展體育事業以增強居民健康。同時,將加強與大灣區城市合作,拓展跨境養老、醫療、社會福利、社會援助等領域的互動對接和互利共享,為居民提供更多可選擇的社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