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把握機遇攜手並進──特區成立後的高教發展


特區政府成立以來,一直秉持“教育興澳、人才建澳”的施政理念,積極完善高等教育體制建設,加大資源投入,提升高教素質,保障學術自主,推動科研創新,致力培育各類優秀人才。

高教普及規模拓展

隨着澳門的發展,高等教育越趨普及化,高中畢業生升學率由回歸初期約七成多,已上升至近幾年九成以上;與此同時,本澳現時高等院校共10所,儘管只較回歸前增加3所,但高等教育的整體規模卻呈現出倍數式的上升。

2018/2019學年,各高等院校教研人員共2,931人,學生34,279人,課程280個;對比回歸初期,課程數量增加約50%,教研人員和學生均增加近3倍。此外,本澳高等教育亦越來越受到外地學生青睞,非本地生人數由回歸初期5,653人增加至現時17,992人,增幅超過兩倍;在非本地生增長的同時,本澳亦吸引了更多來自外地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教研人員來澳任職,多元的文化背景和學術傳統有利於創造更自由、更開放的學術環境和氣氛。

高教素質穩步提升

特區政府重視高教素質的持續提升,除構建高等教育素質評鑑制度外,亦於近年先後加入三個國際高教素質保證組織,包括高等教育素質保證網絡(INQAAHE)、亞太素質保證網絡(APQN),以及美國高等教育認證委員會(CHEA)轄下的高等教育質素保證國際組織(CIQG)。同時,特區政府亦鼓勵院校構建更優秀的教研隊伍,回歸以來,具博士學位教學人員的比例由回歸初期約15%攀升至現時約64%,增幅超過3倍。

在院校與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本澳高教素質已漸獲國際認可,例如:澳門大學位列2019年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全球年輕大學排名60位,澳門科技大學在2018年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大學排名中位列第21位,旅遊學院在全球提供款待及休閒管理學科的頂尖高校中位列亞洲區第5位和全球第33位。同時,2017/2018學年共有29個高教課程取得包括華盛頓協議、首爾協議、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ACCA)等在內的國際或地區性專業機構的認證,另有1個院校學術單位取得認證機構的專業認證。

高教制度更臻完善

良好的制度是高教賴以持續發展的前提。澳門原有的高教法規早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訂定,特區政府成立後,隨即對澳門高教制度進行檢視。從2002年開始,特區政府開展法規修訂的意見徵集工作,多次召開全澳高等院校代表諮詢會議,並向高校收集書面意見;隨後,先後兩次向全澳市民公開諮詢,廣集意見。經長時間的深入討論,《高等教育制度》法案於2017年獲立法會通過,該法律屬框架性質,與之相關的系列行政法規隨後亦陸續公佈。

與原有制度比較,新高教制度更着重於高教素質的保障與提升,並大幅增加了高校在開辦課程方面的靈活性,同時更強調合作、流動和資源共享,強化高教與社會、與國際的聯繫,亦為資源投入提供更大的保障。學分制的引入,素質評鑑制度的構建,高教委員會及高教基金的設立,高教行政部門的改組,上述機制的增設與完善為高教發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從制度上促進本澳高等教育的持續優化。

致力保障高校自主

特區政府一直高度尊重高校在教學和學術方面的獨立和自主權利,除了在相關法規中予以保障外,亦於2006年透過訂定《澳門大學法律制度》,賦予了該校自行開辦高教課程的權利。

隨着新高教制度的實施,高校在學術、教學、行政及財政的自主權方面得到了進一步的保障。在新制度下,本澳其他高校均可按規定進行院校認證,並在通過認證後向特區政府申請取得自行開辦課程的權利,從而為其開展教學和人才培養工作創造更大的空間。

學術科研蓬勃發展

近年來,在國家和特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透過各高校自身的努力,本澳高校設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其他科研單位,逐步形成了一些優勢領域,在中藥質量研究、仿真與混合信號芯片設計、物聯網技術及太空科學等領域已經具備了相當紮實的研發基礎,形成了具有較高水平的研究團隊,並在國際學術界嶄露頭角。

除高端技術的研究外,高校的學術與科研活動亦日趨活躍。資料顯示,本澳高校教研人員每年於各主要國際期刊發表論文數量,由2011/2012學年的726篇增至2017/2018學年的3,712篇,數年間增幅超過4倍;同時,高校主辦的國際研討活動亦與日俱增,以2017/2018學年為例,本澳高校舉辦的國際研討會、論壇及學術會議就達到58場,即不到一星期便有一個國際學術活動在進行,蓬勃的國際學術交流活動為學者開展學術討論搭建了寛廣的舞台,在校園中營造出更自由、開放和多元的學術氣氛。

此外,特區政府自2013年起透過“澳門高等院校教研人員專業發展資助”計劃,支持高校教研人員赴外參與學術活動、出版及發表研究成果,該計劃自推出至今共172人次獲資助,分別前往內地、葡萄牙、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及澳洲等地開展各類學術交流,總資助金額至今已接近250萬。

從業人員見證變化

從長期為澳門高教努力耕耘的眾多業界人士的親身體驗和感受中,可以實實在在地領會到本澳高等教育在過去一段時間歷程中的深刻變遷。

旅遊學院黃竹君院長表示,回歸後本澳中學畢業生的升學率持續提升,本澳高校的增加正好為學生提供更多元的選擇;在高校方面,院校的發展焦點開始從“量”的增長轉向“質”的提高,素質漸受國際認可,且在葡語、旅遊等特定學科領域上具有頗高的國際認受性和影響力;高校開展的區域和國際交流活動增多,師生的視野進一步拓展。而令黃院長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新高教制度的討論和立法過程,她認為新制度為高教發展提供了更大的自主空間,促進國際交流和在課程方面的合作,進一步明確了對學術自由的保障,而校董會和素質評鑑制度的設立亦為高校管治和素質提升產生積極的作用。

在澳門大學馬許願副校長的眼中,2005年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的成立,澳門大學橫琴校區的建設和落成使用,2006年《澳門大學法律制度》的公佈,多所高校對葡語教育的大力發展和新高教制度的實施,是回歸後令他印象最深刻的高教變化。在高校管治方面,2006年公佈的澳大相關法律賦予更大的學術、教學和行政自主權;在學術工作方面,他表示學術和教學自主得到加強,知識領域亦越來越多元化,這方面的發展吸引不少教學和研究人員,且是博士生的人數大幅增加,而在學術期刊發表文章的次數也顯著增加。

育優才促社會進步

高教發展帶動本澳人口素質的提升,資料顯示,本澳勞動人口中具高教程度人口比例由特區成立初期的11.06%提升至2018年的36.43%,升幅超過3倍,現時本澳每三位勞動人口中,便有一位擁有高等教育學歷。

同時,社會對優秀人才的需求亦為本澳高教的持續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最近三年的調查結果顯示,近八成學生能於三個月內找到第一份全職工作,約七成已就業學生認為目前所從事的工作與其修讀的專業對口,而畢業後三年超過五成以上的學生的平均月收入已高於收入中位數。

初見成績續謀發展

過去20年,本澳高等教育事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普及化、制度的完善、量與質的同步提升、學術科研活動的日趨活躍,無不揭示出本澳高等教育正在穩步向前發展。

隨着新高等教育制度的實施及各項區域合作機制的逐步深化,本澳高教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和更大的發展空間,特別是因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相關安排,澳門作為區內四大中心城市和區域發展核心引擎之一,本澳高等教育在推動教育合作發展、建設人才高地和推動“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等方面發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了把握千載難逢的機會,特區政府正與高等教育委員會就本澳高教的中、長期規劃進行商議,以便盡量發揮本澳高校的自身優勢,配合本澳的發展定位,為國家及澳門培育更多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