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澳大新研發提高腫瘤診療精準度

超小尺寸聚合物點用於近紅外二區光學腫瘤診療

由澳門大學健康科學學院副教授袁振帶領的研究團隊在光學分子影像和腫瘤精準診療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開發了一種超小尺寸生物相容性極好的聚合物點,並將其應用於近紅外二區光聲腫瘤診斷和光熱治療,提高腫瘤診療的精準度,為有機半導體納米探針的臨床轉化應用開闢了一條新途徑。該研究成果剛剛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影響因數15.621)。

光聲成像介導的腫瘤診療是當前分子影像研究的前沿領域,發展多功能影像造影劑,可以為腫瘤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更全面的精準資訊,代表了高效率精密腫瘤診療學的發展新趨勢,而具有高穿透深度和較少組織暴露的近紅外二區(1000-1700 nm)多尺度的光聲成像和光熱治療有望成為一種新型的腫瘤精准醫療技術平台。然而,目前可用於影像介導癌症治療且可生物代謝的近紅外二區造影劑極少,因此極大限制了這種綜合診療平台的發展。

袁振的團隊通過優化共軛聚合物的帶隙結構及改良的自組裝方法,設計合成了一種新穎的超小型多功能近紅外二區強吸收的聚合物點(DPP-BTzTD Pdot)。這種新型的聚合物點具有良好的光穩定性、光吸收能力、生物相容性、光聲信號以及光熱轉化效率(53%)。通過小鼠腫瘤模型,進一步活體驗證了聚合物點高效的腫瘤消融能力以及通過腎臟系統的快速排泄能力。體內、體外試驗均表明聚合物點在光功率密度僅0.5 W cm-2的1064 nm照射下便具有顯著的光熱治療性能,遠低於其最大允許光功率密度輻射值1 W cm-2。因此,該研究為有機半導體納米探針的臨床轉化應用開闢了一條新途徑。研究由袁振主導,主要參與者為其博士生門孝菊,並得到澳門大學及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的資助。

袁振的團隊一直致力於生物醫學光子學原創性成像原理和原型光學器件的研究,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光聲結構成像向定量功能成像的轉變,他也是早期連續波近紅外光譜腦功能成像的幾個開拓者之一,該技術已被美國FDA批准用於腦疾病臨床診斷。袁振在腦神經科學和生物醫學光子學等領域取得一系列一流國際廣泛認可的科研成果,在多本國際頂尖生物醫學光子學雜誌上發表了論文近200篇。袁振現任《Quantitative Imaging in Medicine and Surgery》編委,《BMC Medical Imaging》和《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副主編、美國光學學會和國際光電工程學會高級會員、中國生物醫學光子學會委員及澳門核醫學和分子影像協會副主席 。

查看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