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二○二一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三、二○二一年施政重點 (2)


(六)育才引才並舉興澳建澳

人才是第一資源。在加強培養本地人才的同時,要實施更加開放和科學的人才引進政策,加大力度培養和引進符合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和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貫徹“教育興澳、人才建澳”的理念,致力推動人才培育及青年工作,制訂《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2021-2030)》及《澳門青年政策(2021-2030)》,逐步推行相關規劃和政策。加強師資培訓,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在持續支持非高等教育發展的同時,加強對教育公帑開支的管理,保障其合理與有效使用。

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落實《澳門高等教育中、長期發展綱要》,部署高等院校短中期擴招工作,推動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支持院校透過對外合作推動科研發展,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建設聯合實驗室,務實有序推動高等教育研發成果產業化和大學產業園建設。

利用澳門高等院校旅遊教育和葡語教育的經驗與優勢,進一步發揮澳門“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教育培訓基地”和“中葡雙語人才培養基地”的作用,加大力度培養高素質旅遊人才和中葡雙語高端人才。

發揮青少年愛國愛澳教育基地的功能,整合社區、歷史和愛國教育的資源,進一步加強愛國愛澳教育,培養學生及青少年家國情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

創新人才引進機制和政策,打造更具吸引力、更加開放的人才發展環境。制訂澳門人才發展總體戰略及人才引進相關法律法規,出台人才回流政策,啟動新一輪人才引進工作,建立公平、公開的人才評分制度和評審工作機制。

加強青年工作。支持青年創業創新發展,為青年成長成才創造良好條件。協助青少年到內地學習、就業、交流和生活,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七)推進智慧宜居城市建設

有效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5G網絡、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發展數字經濟,實現智慧政務、智慧旅遊、智慧通關、智慧交通、智慧醫療創造條件。

2021年將公佈《澳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陸續有序開展各個功能分區的詳細規劃。編製新城A區各地塊的規劃條件圖,展開該區經濟房屋和社會房屋與道路等基礎建設的圖則設計招標及建造工作。有序推進都市更新,加快《都市更新法律制度》立法工作。

落實海陸空交通統籌發展策略,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澳氹跨海交通,分階段開展澳氹第四條跨海通道周邊路網工程。開展澳氹第五條跨海通道的專題研究及後續工作。

開展《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規劃(2021-2030)》研究工作。有效監管兩間巴士公司履行新的批給合同。完善巴士路線網絡,重整、合併部分巴士路線,落實“公交優先”政策。受疫情影響,原定2020年投入服務的100部特別的士,延後至2021年8月投入服務。加強對公共停車場的巡查和規範管理。逐步構建無障礙及便捷的步行環境,鼓勵綠色出行。

總結輕軌氹仔線運營經驗與不足,優化軟硬件設施,提供穩定、可靠、安全的輕軌公共客運服務。2021年下半年確定輕軌東線路線方案。

訂立澳門航空運輸市場新的准入制度,爭取2021年進入立法程序。

繼續研究編製海洋功能區劃及海域規劃,有序推進《海域使用法》的立法工作,修訂《海上客運》行政法規。加強海域管理和利用,為澳門居民拓展生活和發展空間。

加強防災抗災工作。持續推進一系列防洪排澇計劃,完善內港水患治理機制。2021年完成筷子基至青洲沿岸防洪工程,司打口排澇工程爭取明年動工。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預計可於2021年雨季前竣工投入運作。完成內港擋潮閘工程仿真驗證總結報告,啟動後續工作。

加大力度推進環保減廢工作,加強生態環境保護。2021年完成《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21-2025)》編製工作。《建築廢料管理制度》於2021年生效,將規範堆填區的使用和收費制度,加強對非法棄置建築廢料的監管和處罰機制。進一步推動限塑,制訂限制發泡膠餐具進口的有關規定。推動廚餘減量及回收。

完成澳門半島污水處理廠的優化工程。開展路環污水處理廠升級工程,以及港珠澳大橋澳門口岸管理區污水處理廠建造工程的前期工作。完成鴨涌河首階段整治工程。

推進石排灣淨水廠設備安裝和試運行。興建氹仔與澳門半島之間的過海天然氣供氣管道。完成第三條高壓輸電通道變電站的建造工程,爭取2022年上半年投入運作。

善用依法收回的閒置土地,提高土地資源管理和利用效率,配合社區經濟發展,擴大居民休憩空間。

加強市政建設,美化城市環境。分階段構建路環環島休閒步道。開闢新的步行徑,為居民提供安全、舒適、綠色的步行環境。

(八)打造文化交流合作基地

有序推進“一基地”建設,設立“建設文化交流合作基地委員會”,規劃、組織、協調及推動有關工作。充分發揮多元文化並存的優勢,強化“人文澳門”形象,深化“中國與葡語國家文化交流中心”建設,舉辦好“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1”,拓展國際人文交往。

文化遺產是城市的文化基因庫。開展文化遺產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線上宣傳推廣及教育工作。加強推動文化遺產旅遊,打造文化旅遊精品路線。提高社會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推進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立法工作。

善用空間資源,建設多功能文化設施。豐富線上資源,推廣全民閱讀。

合併文化基金與文化產業基金,優化資助制度,鼓勵本地文藝創作,打造精品藝文項目,扶持藝術人才,推動藝團專業化發展。落實澳門文化中心黑盒子劇場建設,為文藝界提供更多活動空間。

支持體育事業發展,堅持大眾體育及競技體育並重,加強培養青年體育人才,支持澳門運動員參與國際性賽事。對部分體育設施進行重新規劃及優化,積極推進健康城市建設。

(九)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

落實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憲制責任,不斷完善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強化執法力量。推進澳門特區保密制度的法案草擬工作。加強國家安全宣傳教育,增強居民國家安全意識。加強政社合作協調,鞏固愛國愛澳社會政治基礎。採取各種有效措施,切實防範和遏制外部勢力滲透和干擾,統籌處理好發展和安全的關係,確保特區大局穩定,維護國家總體安全。

持續開展憲法和澳門基本法的宣傳推廣工作,充分利用現代媒體技術和網絡平台,提升普法效果。要善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特區發展中的問題和難題,推進法治化治理。

強化社會對選舉制度的認識及廉潔選舉的意識,確保第七屆立法會選舉在公平、公正、公開和廉潔的環境下進行。

提升執法能力,促進民防創新。加大科技強警,持續推進智慧警務建設。運用海上智慧監控,實行新型岸巡模式,增強海上執法能力。提升網絡安全防護能力,有效防範各類網絡風險。與內地及周邊地區加強聯防聯控,強化區域警務聯防合作機制。透過“大灣區警務協作機制”,高效打擊跨境犯罪,維護特區良好治安局面。

(十)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十四五”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謀劃實現新一輪發展的重要時期。澳門將把握機遇,主動對接國家“十四五”規劃。

特區政府將與廣東省及珠海市共同加快推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做好合作開發橫琴這篇文章。按照中央的部署,紮實做好深度合作區方案的落實工作。用開放和創新的思維,打造結合“兩制”優勢、與國際規則高度銜接、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服務國家開放的創新合作區。

深化與橫琴在旅遊、科創、民生等各領域的合作。帶動業界開發更多“澳門-橫琴”旅遊路線,探索開發中醫養生和大健康服務的旅遊產品。逐步實現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延伸至橫琴。加快建設橫琴“澳門新街坊”項目,有序落實相關社會服務的配套安排,持續推進兩地各項合作工作。

務實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建設,推動三地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促進要素高效便捷流動。配合內地與澳門貿易“單一窗口”報關機制,有效實施粵澳海關“跨境一鎖”計劃,提高整體通關效率。

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人員流動。逐步完善澳門單牌機動車入出橫琴的政策措施。橫琴口岸澳方口岸區及相關延伸區第二階段部分區域,包括客貨車、隨車人員通道,以及澳門大學通往橫琴新口岸通道橋等區域將於2021年底開通。粵澳新通道(青茂口岸)將於2021年啟用。研究推動澳門車輛經港珠澳大橋口岸進入廣東行駛,進一步便利澳門居民進出內地。

完善便利澳門居民在內地發展和生活的政策措施。推進粵港澳職業資格互認,拓寬職業技能鑒定“一試三證”的職業範圍,增加澳門居民在大灣區的執業選擇。加強粵港澳大灣區、泛珠三角地區的消費維權合作。

落實中央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各項政策措施,推進現代金融業發展。持續監管“廣東粵澳合作發展基金”運作情況。完善本地貨幣市場人民幣流動性安排,支持離岸人民幣業務的穩健發展。鼓勵內地金融保險機構以澳門為區域總部,拓展葡語國家市場業務。鼓勵大灣區企業來澳發行債劵,落實跨境雙向“理財通”試點,促進跨境投資便利化,實現澳門與內地理財産品市場的互聯互通,助力人民幣的跨境流動和使用。

建立創新科技合作機制,吸引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落戶澳門,推動澳門科研機構儀器設備免徵關稅進入大灣區內地九市。積極承擔國家科技計劃,研究推動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在澳門設立創業投資子基金。

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工作,打造好國際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高峰論壇等重點平台。繼續落實《關於支持澳門全面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的安排》,積極參加國家“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及“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國家高級別活動。落實財政儲備與絲路基金聯合投資平台-蓮花基金的投資。發揮澳門僑界的橋樑作用,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合作關係。爭取與更多葡語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訂稅收協定,辦好“一帶一路”澳門稅務學院。

務實推進“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建設,全力配合辦好第六屆中葡論壇部長級會議。完善和充實平台功能,充分發揮澳門中葡平台作用,促進中葡經貿文化合作與交流,助力國家新發展格局下的對外開放。

務實開展並穩步推進與內地其他省區、香港特區及台灣地區在文化、旅遊、經貿、金融等領域的合作。與泛珠各兄弟省區加強在經貿、旅遊、中醫藥、會展等方面的合作,並攜手拓展葡語國家和歐盟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