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今接獲1例受關注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下稱應變協調中心)表示,今(9)日接獲1例受關注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

患者為62歲男性,澳門居民,於2月23日及3月25日在衛生局轄下接種站接種了2劑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4月21日出現口腔黏膜出血及全身性出血點,曾前往內地求診,其後於4月30日回澳前往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部求診,經檢查發現血小板減少,初步診斷為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情況穩定,症狀較輕,沒有血栓表現。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為較常見的血液疾病,多數原因不明,目前沒有證據顯示該疾病和任何新冠病毒疫苗有關。仁伯爵綜合醫院在了解其接種史後,為進一步分析患者症狀與接種疫苗的關係,通報為疫苗接種後的輕微不良事件,並交由“新冠病毒疫苖接種後不良事件評估工作小組”分析討論。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指的是注射疫苗後,發生任何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事件,這些事件有時序相關(接種“後”發生),但不一定存在著因果關聯性。接種後不良事件,分別為由疫苗引起(例如接種疫苗後的紅腫熱痛、過敏反應等)、焦慮等心理因素反應引起(與疫苗本身性質無關)、偶合事件(注射疫苗後剛巧出現其他疾病,即使不注射疫苗也會發生)、疫苗生產或使用程序錯誤,如疫苗製作、運輸、儲存過程或接種過程失誤(與疫苗本身性質無關)、不確定性或需經過專家分析尋找原因的個案。

應變協調中心強調,接種後出現不良事件不等於疫苗的副作用,兩者是不一樣的,在專家未能判斷事件與疫苗有因果關係之前,不能貿然判斷事件由疫苗引起。而且疫苗上市使用時會建立一個監測系統觀察。世界衛生組織對此亦有一套嚴謹程序和標準,包括事件的一致性、相關強度、特異性、時間相關性、生物合理性等。

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接種的開展,衛生局成立了新冠病毒疫苖接種後不良事件評估工作小組,由多個醫療專業範疇代表組成,當有接種者出現嚴重不良事件後,會分析及作出評估其因果關係,以加強澳門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監測和跟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