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下稱應變協調中心)表示,今(21)日早上接獲鏡湖醫院通報1例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通報;衛生局 “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評估工作小組”(下稱評估工作小組)立即舉行會議並邀請鏡湖醫院相關主診醫生討論。與會者一致認為,該病人的表現由急性壞死性會厭炎引起,與疫苗接種無關,屬偶合事件。
患者為48歲男性,5月17日出現咽痛,19日早上約9時因咽痛加重伴呼吸不暢,曾到私家診所就診,予口服抗感染治療,同日早上約11時出現呼吸困難,在家中暈倒並失去意識,由消防救護車送往鏡湖醫院急診,經搶救後心跳恢復,收入深切治療部進行監護治療。患者經CT掃描、直視喉鏡、血液等檢查確診為急性壞死性會厭炎,並因急性壞死性會厭炎引起氣道阻塞,心跳停頓及急性缺血缺氧性腦病。目前患者情況嚴重,正在深切治療部接受治療。該名患者曾於5月13日在衛生中心接種了第1劑新型冠狀病毒mRNA疫苗,注射後無明顯不適。
因該名患者曾接種疫苗,評估工作小組於今(21)日上午緊急召開會議分析討論該病例,並邀請鏡湖醫院相關主診醫生列席。根據討論結果,患者的臨床表現和各項檢查結果均符合急性壞死性會厭炎及該病引起的窒息、心跳呼吸驟停、缺血缺氧性腦病。急性壞死性會厭炎由細菌感染引起,沒有任何證據顯示疫苗接種增加急性壞死性會厭炎的風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評判標準,本事件雖發生在接種後一段時間,但受種者所患的疾病無論在群體層面或生物學層面都和疫苗不具有因果關係,而受種者所患的疾病可以用其他臨床因素解釋。綜合病例討論分析結果,評估工作小組的結論為本個案患者的不良事件與疫苗接種無關,屬偶合事件。
急性會厭炎,是耳鼻喉科的急重症之一,兒童和成人均可發生。是一種主要累及喉部聲門上區的會厭及其周圍組織的急性炎症病變,以會厭高度水腫為主要特徵,主要表現為全身中毒症狀、吞咽及呼吸困難。急性會厭炎病情進展迅速,多數患者經及時治療可獲得痊癒,少數病情兇險,很快窒息,死亡率較高。最常見的致病病原體是乙型流感嗜血桿菌、副流感嗜血桿菌、A群鏈球菌等。此外,水痘-帶狀皰疹病毒、I型單純皰疹病毒等病毒也可以導致該病;在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中,念珠菌、曲黴菌等真菌感染也可引起此疾病。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指的是注射疫苗後,發生任何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事件,這些事件有時序相關(接種“後”發生),但不一定存在著因果關聯性。接種後不良事件,分別為由疫苗引起(例如接種疫苗後的紅腫熱痛、過敏反應等)、焦慮等心理因素反應引起(與疫苗本身性質無關)、偶合事件(注射疫苗後剛巧出現其他疾病,即使不注射疫苗也會發生)、疫苗生產或使用程序錯誤,如疫苗製作、運輸、儲存過程或接種過程失誤(與疫苗本身性質無關)、不確定性或需經過專家分析尋找原因的個案。
應變協調中心強調,接種後出現不良事件不等於疫苗的副作用,兩者是不一樣的,在專家未能判斷事件與疫苗有因果關係之前,不能貿然判斷事件由疫苗引起。而且疫苗上市使用時會建立一個監測系統觀察。世界衛生組織對此亦有一套嚴謹程序和標準,包括事件的一致性、相關強度、特異性、時間相關性、生物合理性等。
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接種的開展,衛生局成立了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評估工作小組,由多個醫療專業範疇代表組成,當有接種者出現嚴重不良事件後,會分析及作出評估其因果關係,以加強澳門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監測和跟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