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衛生局接獲懷疑雪卡毒中毒個案


衛生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9月22日接獲仁伯爵綜合醫院一宗懷疑雪卡毒中毒個案。 病者包括九名男性,香港人,於9月21日晚上9時左右在澳門家中自行煮食,當中包括進食壹條重量超過三斤之 ‘燕班’,據稱是由一名香港友人於外國海域捕獲和送贈,至進食約5小時後,該九名病者先後出現腹痛、腹瀉、肢體麻痺、四肢乏力、口角麻痺、頭痛、頭暈、嘔吐等輕重不等的病徵。其中三名患者進食量較多,病情較重,需留院觀察,其餘病徵較輕,情況尚好。根據臨床症狀及流行病學資料顯示,事件懷疑與雪卡毒中毒有關。 雪卡毒中毒的原因是進食了含有雪卡毒素(Ciguatoxin)的魚類所致。一般在24小時內發病。其主要病徵包括: 嘔吐、腹瀉、四肢及口角麻痺、冷熱感覺顛倒、關節及肌肉疼痛等;病徵可維持數天至數星期不等。雖然目前並無有效的螯合劑,但一般預後良好。 雪卡毒素來自一種適合熱帶地區生長的有毒海藻「雙邊毛藻」的海洋微生物,它們依附在死去的珊瑚礁和海藻上生長。主要分佈在南太平洋、印尼、馬爾代夫及南沙群島的珊瑚區。因此,含雪卡毒的珊瑚魚多數來自這些區域。毒素經由細魚吃海藻、大魚吃細魚以至人吃大魚的食物鏈中傳到人體,故越大條的珊瑚魚含毒素越高。雖然雪卡毒素積存於珊瑚魚全身,並以內臟含量最多,但它對魚本身不會引致任何病徵,因此不能從外觀、氣味、味道和肉質來分辨該魚是否存在雪卡毒。而且由於該毒素不會被高溫分解,故烹煮過程並不能除去毒素。 常見含有雪卡毒素的珊瑚魚有油(魚追)、金錢龍躉、藍瓜子斑、老虎斑、老鼠斑、蘇眉、西星斑、豹星斑、燕尾星斑、紅鰽、杉斑及東星斑等。 為此,衛生局呼籲市民在食用消費時遵守下列守則,以預防肌肉毒魚類中毒: - 減少進食珊瑚魚,尤其是超過二斤重的大海魚; - 避免進食珊瑚魚的卵、肝、腸、魚頭和魚皮; - 當進食珊瑚魚或在肌肉毒魚類中毒發病期間,應避免同時喝酒及吃花生或豆類食物; - 應向信譽良好及領有牌照的商店購買珊瑚魚,若有懷疑,應放棄購買; - 如發現有任何雪卡毒中毒的病徵,應延醫就診。 衛生局亦同時呼籲海鮮經營商,確實遵守: - 選擇信譽良好的批發商購買珊瑚魚,並要清楚知道珊瑚魚來自哪一捕魚區; - 應保存珊瑚魚來貨記錄,以便在需要時可追查貨源; - 把不同來源及供應商的珊瑚魚飼養在不同的魚缸或養魚區內; - 避免購買低於市價的珊瑚魚,因牠們可能來自新捕魚區,而沒有任何資料顯示該處一帶的魚類不含雪卡毒素。



此頁面有問題嗎?

幫助我們改進GOV.MO

* 必填項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