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衛生局呼籲市民和醫生留意登革熱症狀


預防和控制登革熱流行的關鍵是清除傳病媒介白紋伊蚊的孳生源 – 各種容器積水,使白紋伊蚊的密度盡可能降低。另一方面,本澳和鄰近地區的經驗亦表明,及早發現流行,並及時採取有力的措施,亦是控制登革熱漫延的關鍵。衛生局呼籲市民和醫生,留意登革熱的症狀,及早就醫和轉介。 登革熱的潛伏期為3 – 14天,主要症狀是發熱,常伴有頭痛、肌肉關節痛,常在發熱3 – 5天後出現皮疹,皮疹常為出血性(即按壓後不褪色),少數病人可伴有皮膚粘膜的出血如牙齦出血,鼻出血等,極少數病人可出現胸水、腹水、血白蛋白下降、血液濃縮等登革出血熱的表現,甚至出現休克(登革休克綜合症)。發生登革出血熱和登革休克綜合徵的機制目前還沒有完全清楚,登革熱病毒有四種型制,曾感染過一種型制的人士再感染另一型制的登革熱病毒發生登革出血熱和登革休克綜合症的風險稍高,但並非必然。 衛生局呼籲市民如外遊後2星期內出現高熱症狀,或即使沒有外遊史,但有高熱和皮疹者,應盡快求醫。而醫務人員發現有登革熱症狀的病人時,即使病人已退熱,亦應安排進行有關登革熱的檢測,無條件進行檢測時,應安排病人轉往仁伯爵綜合醫院或鏡湖醫院進行檢測。



此頁面有問題嗎?

幫助我們改進GOV.MO

* 必填項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