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文化司崔世安司長和教育暨青年局蘇朝暉局長於6月2日下午接見了新澳門學社代表,就促進本澳非高等教育的發展,展開了深入的對話。 傾聽市民意見 落實教育改革 會晤後,蘇朝暉局長表示,特區政府於2003年6月開始,展開了教育制度修改建議的廣泛諮詢,共收集並聽取了一千多項意見。特區政府將繼續秉承“教育機會均等”和“尊重並確保教與學的自由”的原則,確保所有居民享有通過教育獲得發展的機會,為學校發展和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充足的物質條件和更有力的財政保障,藉以落實“以優質教育創造優質生活”的施政理念。 加大教育投入 提升教育質素 蘇朝暉局長又提到,在本年三月份的教育委員會上已提出,特區政府會增加對教育的投入,特別是免費教育津貼、學費津貼和教師津貼,與會者一致認為,教育資源的投入,應以提升教育質素為前提。而就免費教育議題,教育委員會早前已達成共識,免費教育階段的延伸,優先面向幼兒教育階段,希望透過降低班內學生人數,提高師班比和師生比,優化教與學的條件,來達致教育質素的提升。基於免費教育的實施範圍受現行第11/91/M號「澳門教育制度」法律所規範,因此,若有需要對免費教育的實施範圍作出調整或延伸,須先修訂「澳門教育制度」法律,這個情況,崔世安司長四月份在教委會全體大會以及在立法會上已明確申明。 優先發展幼兒教育 有序完善免費教育 特區政府未來將在優先發展幼兒教育、小學和初中教育的前提下,有步驟地發展免費教育政策。在基礎教育的各個階段獲得穩固發展、財政資源和其他條件配合的同時,特區政府亦非常關心就讀各教育階段學生的家長的負擔,將會採取措施加以輔助。正如崔世安司長在四月的立法會上,除了重申上述理念外,亦呼籲全社會和廣大市民,以整體的和長遠的眼光來看待澳門非高等教育的發展。 教育與經濟手段相結合 全力支援高中經濟困難學生 現行的十年免費教育還存在進一步改善的空間。與此同時,特區政府也一直主動傾聽社會各界聲音,重視解決高中生的就學困難。從現有情況看,澳門高中學生離校的主要原因並非“無錢”讀書,而是“學習成績差”或“無心向學”。免費教育的意義,不單只在政府代替學生家長繳付學費,最重要的是,資源投放下可以達到教育質素的提升。當然,特區政府會照顧經濟有困難的家庭,對這些學生的學習費用作適當的支援。因此,特區政府採取“教育與經濟相結合”的措施來解決當前廣受市民關注的問題。 關注學生發展 提供多元化課程 現階段的做法是,特區政府一方面增加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學費津貼,使學生不因經濟困難而離校;另一方面則透過各項教育手段,例如加強學生輔導、優化學校教育資助計劃、校本培訓資助計劃以及優化學校環境等措施,並在今年積極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給予資助鼓勵開辦有關課程,讓多元化的課程提供學生有更適性的選擇,藉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成功感。 最後,蘇朝暉局長表示,教育委員會將於6月10日舉行全體會議,若《澳門特別行政區非高等教育制度(法案)》取得共識時,將開啟立法程序,隨後的各項教育改革措施,包括免費教育的延伸等,特區政府將有序地依法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