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認識毒品禍害


聯合國於1987年將每年的6月26日定為〝國際禁毒日〞,用以提醒人們要關注到毒品已是一個世界性且嚴峻的社會問題,並藉以加強人們認識毒品禍害,共同參與及支持禁毒工作。而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事處(UNODC)將今年國際禁毒日的主題定為「毒品非兒戲」〝Drugs are not child’s play〞,以呼籲各階層人士攜手保護兒童,免受毒害。 按聯合國最新的評估,約有2億人(相當於5%)年齡介乎於15-64歲人士,在過去12個月內至少曾有一次濫用藥物的行為。但關於我們的孩子(年齡由4至10歲)又怎樣呢? 雖然孩子甚少是我們的研究對象,但不同年齡的兒童正受着藥物依賴者或販賣毒品的影嚮。那些工作或生活在極糟環境內的街童,那些在販賣違法藥物家庭裏的子女,是極易受到傷害的。這些兒童不但受着他們不良榜樣的影響,亦常身處在藥物依賴者的暴力行為下。在某些情况,孩子失去父母而需由親友照顧。在校內的情況亦是這樣,青少年或朋輩亦會施壓給孩童去嘗試吸煙或喝酒,然後嘗試大麻或其它藥物。 因此UNODC今年特別提醒我們要保護孩子;父母、兄弟姊妹和其它的家庭成員應確定家庭能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給兒童,以及讓他們明白到藥物帶來的危害。老師和社會工作者亦應參與作為第一度防線,提供預防濫藥教育和作出適當的勸喻及評估。例如,老師可提供一些關於濫藥後對身體所能帶來的傷害或就有關問題作公開討論;其它的組識亦可參與保護孩子的工作;傳媒、非政府組織或政府部門亦可一同參與,對抗毒害。 本澳近年毒品犯罪及有關濫藥數據(摘自2005年禁毒報告書)
在過去五年,澳門司法警察局查獲的毒品種類普遍仍以海洛英、大麻、搖頭丸、氯胺酮(k仔)和冰毒為主。隨著預防和打擊青少年濫藥工作的加強,一度盛行的派對藥物已大為收歛,搖頭丸由2001年起呈逐年下降。除了2005年查獲一宗過千克的特大氯胺酮的案件外,氯胺酮從2001至2004年間同樣漸見回落。但海洛英和苯二氮類藥物則呈現緩慢上升趨勢。期間曾出現俗稱「馬」(或麻古)的新型毒品,同時發現高消費的可卡因亦有一定市場。
於2005年,司法警察局拘捕與毒品有關的疑犯共185人,當中涉嫌販毒有83人,較2004年的78人微升;涉嫌吸毒的有102人,較2004年的198人大幅下降。2005年交司法鑑定化驗所的毒品有海洛英約830克、大麻類約700克、「k仔」13,333克、可卡因5克、以及1,060多粒違禁藥丸,當中大部份為搖頭丸。 在全澳藥物依賴人口統計方面,2001至2005年期間,平均錄得每年約有600多名濫藥人士(當中或有重覆計算者),包括自願求助戒毒跟進個案每年平均有328人,監獄內有毒癮犯人每年平均有280名,而新戒毒個案每年平均有90人。 近年,在整體戒毒求助者當中,仍以濫用海洛英為主,精神藥物為次,約8成為男性成年人。針對新求助個案資料的趨勢分析,發現多項重要的指標值得關注。諸如女性化、外來人口及新移民之比例有所上升,使用其它類別之毒品持續上升,以及濫藥者戒毒動機仍然明顯不足。 關於澳門吸毒者感染愛滋病毒/愛滋病(HIV/AIDS)的情況,在過去一直錄得極低感染率,但隨著近年加強為戒毒者及濫藥者提供身體檢查服務次數,發現患有傳染疾病的吸毒者個案逐年增多。根據衛生當局資料,在2004年中報有18名吸毒者經共用針筒而感染HIV,錄得歷來最高數字,有關部門隨即加強各項防治監控措施,竭力緩和HIV病毒在吸毒人群中擴散之趨勢,至2005年新登記共用針筒感染HIV的個案下降至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