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文化雜誌》中文版第58期出版 澳門世遺中有馬禮遜開教遺蹟


新一期《文化雜誌》中文版(第58期)今日出版。今期刊載13位中外學者研究澳門歷史文化以及反映近百年鄭和研究成果的專題論述和討論文章。探討19世紀西方基督新教入華開山事業的締造者馬禮遜早年在澳門的艱辛經歷和卓絕貢獻為題的學術報告,作為開卷之篇以饗讀者。 19世紀初抵達澳門的英國倫敦傳教會青年牧師馬禮遜,在中國澳門、廣州兩地工作長達二十七年,成為西方基督教(新教)傳入中國開山事業的締造者。澳門白鴿巢公園前地一側的馬禮遜小教堂後方,就是19世紀棲居澳門的新教徒們寄骸安息的美麗墓園。其中有與錢納利墓和龍思泰墓遙相守望的馬禮遜墓,那兒豎立着一塊1843年刻下的紀念碑用方塊字寫着“……羅伯.馬禮遜者,乃萬世不朽之人也。當其於壯年來中國時,勤學力行,以致中華之語言文化無不精通。迨學成之日,又以所得於己者,作為《華英字典》等書,使後之習華文漢語者皆得藉為津梁,力半功倍。故英人仰慕其學不厭教不倦之心,悉頌為英國賢士。……”馬禮遜已被當代學人公認是一位與利瑪竇相隔兩個世紀而於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豐碑上前後輝映蜚聲世界而千古齊名的偉人。 適值“2006澳門世界遺產年”開展之首季,是刊於本期向讀者推薦兩位博碩學人評述馬禮遜所作貢獻的論文,並特意在封面設計上“別開生面”,讓讀者一睹堪稱其為“澳門歷史文化名人”的歷史肖像。“澳門歷史城區”於2005年7月15日在南非舉行的第29屆世遺大會上被列為世界遺產,其中包括有原稱東印度公司墳場的基督新教墓園和曾作東印度公司豪宅的東方基金會會址,而馬禮遜生前勞碌和謝世安息皆與此兩個景點緣不可分,因此認為可稱之為“澳門新教之聖地”。 此期論文如〈16世紀前期葡人在中國沿海活動及其對歐洲地圖學的貢獻〉、〈1700-1930年珠江三角洲的穆斯林〉、〈“禮儀之爭”的歷史敘述及其後果〉、〈澳門總督制緣起〉、〈羅明堅在肇慶〉以及研究耶穌會士陸若漢和閩商海盜顏啟盛等專論,皆顯示了中外學者對“澳門母題”的歷史追述愈見視域寬廣、觸覺敏銳和見解深刻。然而對於早已為韋伯.馬克斯提及的“新教精神”與澳門文化遺產之歷史機緣的探討,尚有待潛心於“澳門學”的中外學者作出與時俱進的歷史定位和思想評價。 文化局出版的《文化雜誌》作為澳門博物誌和文化史性質的純學術性季刊,歡迎海內外學人投送論文稿和研究資訊,亦歡迎本地和外地的作家、畫家、攝影家投送以“澳門歷史文化”的主題、人物、場景為靈感和創作意念的作品。凡投稿或約稿一經確認刊載即付稿酬。為鼓勵讀者關心澳門歷史文化遺產的學術研究狀況,文化局特別給予預訂或補購《文化雜誌》四本以上的讀者半價優惠,有興趣的居民可到澳門中央圖書館、澳門歷史檔案館及觀音蓮花苑購買。查詢可電3996310蘇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