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盧家大屋展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江蘇省絕技現身澳門


盧家大屋迎來新一批的內地優秀工藝家,即日起於盧家大屋展演“錫繡”及“恵山泥人”並開設工作坊,歡迎市民遊客前往欣賞並參與製作。 無錫刺繡又稱“錫繡”,早在春秋時期就稱譽中原,歷史悠久。“錫繡”的針法複雜,計有戳紗繡、挑花繡、堆紗繡、列針繡等百餘種之多。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錫繡”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創新了“雙面精微繡”,成為舉國公認的優秀藝術品種。“精微繡”的藝術特色主要在於卷幅微小、造型精巧、繡技精湛,有所謂的“寸人豆馬、蠅足小字”之名。精微繡的技藝要求十分高,在繡制精細部分時,須將一根絲線劈成八十分之一,藝人必須手眼與心靈相通,方能繡成。2008年無錫精微繡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此次來澳的趙紅育是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屬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她師從無錫著名老藝人,經過長期的藝術錘練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在刺繡工藝上具有極高的造詣,最擅長“雙面精微繡”。其作品精細微妙、神形兼備,得到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讚賞,多次在國家和省市評比中獲首獎,是收藏價值極高的工藝美術珍品。 同時展演的另一傳統民間藝術是我國著名的無錫“惠山泥人”。無錫“惠山泥人”據考始於明代,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惠山泥人”大致可分粗貨、細貨兩大類。粗貨造型簡潔、色彩明快,內容大多以喜慶吉祥為主,如大阿福等,寄託民間祈求祥瑞、豐衣足食的美好願望;細貨手捏泥人內容多以戲曲題材為主,又稱“手捏戲文”。製作“惠山泥人”對材質要求嚴格,需取惠山當地稻田深1米的烏土為料,技藝極為複雜,有搓、揉、挑、捏、印、拍、剪、色、壓、貼、鑲等,有“手捏十八技法”之稱。粗貨、細貨大部分都有彩繪,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說。手捏泥人作為惠山泥人的精華,其造型生動自然,色彩富麗悅目,裝飾精緻講究,深受喜愛,是“無錫三寶”之一。泥塑“大阿福”的形象是惠山泥人的代表,名滿天下。惠山泥人是國家優質產品,被國家博物館收藏,2006年被國務院於公佈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無錫惠山泥人廠工藝師周璐擅長手捏泥人,其作品簡潔撲拙、神形兼備。多次參加民間絕技展、民間藝術文化展等活動,獲獎甚多。作品《青獅阿福》入選中國文聯舉辦民間藝術展;《黛玉葬花》獲江蘇省旅遊產品金獎;多件作品被德國、法國和省、市博物館、藝術館收藏。 盧家大屋民間工藝展演活動逢周二至周日,澳門公眾假期工藝家將駐場與現場觀眾交流創作心得;逢周末由工藝家主持的多場工作坊歡迎市民報名參與,費用澳門幣20元正。有關活動的詳情查詢,可致電文化局8399 6699 或瀏覽www.icm.gov.mo。



此頁面有問題嗎?

幫助我們改進GOV.MO

* 必填項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