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筷子基平民大廈重建 社屋單位增兩倍


有30年歷史的筷子基平民大廈,為本澳優先進行的社會房屋重建項目之一,重建後的社屋單位增至約700個,數量增加近2倍,有效提升土地的使用率,及改善住戶的生活環境。居住於筷子基平民大廈的218個家團將獲原區安置,所選地點主要是即將落成的筷子基社屋。房屋局將於12月諮詢住戶及商戶對調遷安排的意見,明年起啓動調遷工作。 重建擴土地利用率 為達致在2012年年底前分階段落實興建19,000個公屋單位的目標,特區政府進行現有社會房屋重新發展的公屋地段規劃之研究,對有條件重建的社屋大廈作出分析及建議,當中考慮到相關重建的社屋必須具改善的迫切性及改建後的效益,房屋局將計劃優先重建部份樓齡長,土地利用效率較差的社屋大廈。 筷子基平民大廈位於筷子基沙梨頭南街與和樂大馬路之間,共有6座,於1979年至1981年分階段興建,至今近30年歷史。樓高6層的建築物有240個社屋單位,1984年初入伙,目前有218個家團,共554人居住;其中約75個家團有65歲或以上的長者。 社屋單位增加兩倍 過去30年,筷子基平民大廈有定期進行維修保養的工作,並根據實際需要而增加社會設施,社屋單位亦因應住戶的要求作出維修,但經過一段日子,整棟社屋大廈逐漸殘舊,設施亦未能符合住戶的期望,如沒有電梯,不便長者出入。 筷子基平民大廈佔地約3,700平方米,現時樓高20.5米,重建後樓高75米,即約25層高,將由裙樓及2座塔樓組成。其中4至25樓共22層為社屋單位,合共實用面積約為35,200平方米,可提供約700個2房1廳的社屋單位,對比現時大大增加近2倍。 改善區內生活環境 特區政府啓動社會房屋的重建工作,除了充份利用土地資源,提供更多的社屋單位外,並透過重建項目,優化筷子基區內的交通和社會設施的規劃,以配合人口的增長的需求。 由於現時靠近平民大廈的行人道較為狹窄,新的筷子基平民大廈地面層將向內退縮採用騎樓設計,提供約3米寬的空間擴闊行人道,落成後可大大改善區內步行條件。 重建項目還包括建造2層地庫的公共停車場,提供約200個輕型車輛泊位及200個電單車泊位;地面層作商業用途,約有1,850平方米實用面積的商舖;裙樓1至2樓為社會設施用途,合共實用面積約為5,550平方米,具體會視乎該區居民的需要而配置相關設施;3樓為架空的綠化休憩平台,為居民營造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 社屋住戶原區安置 因應社會房屋的清拆重建,房屋局將對筷子基平民大廈的住戶及商戶原區安置,選擇地點主要是即將落成的筷子基社屋。 至於在筷子基平民大廈內,以無償讓給的形式提供本澳社團或實體之舖位、空間或單位用作社會設施的活動場所,同樣會作出安置。筷子基社屋及青洲社屋綜合體C大樓均設有長者日間中心,而筷子基社屋的3、4及6樓亦劃分作社會設施,提供托兒、青少年服務中心、家舍及復康服務,上述基本涵蓋筷子基平民大廈的現有服務。就此,在社會房屋清拆重建期間,住戶可於同區內獲得同類服務。 調遷安排方面,房屋局將於12月諮詢住戶及商戶的意見,同時更新住戶的基本資料,以便預留社屋單位數量;期間會主動接觸現居住於筷子基平民大廈的家團,通過溝通及協調以完善安排。調遷工作預計明年起啓動,為求公平性,屆時以抽籤方式,制定選擇社屋的排序名單,但65歲或以上的獨居長者及傷殘人士可獲優先。 千八單位短期竣工 筷子基社屋及青洲社屋綜合體C大樓的工程已進入尾聲,爭取於2009年年底竣工,分別提供884個及252個單位;青洲社屋綜合體B大樓則預計2010年第一季竣工,提供672個單位。 綜合上述,特區政府將於短期內提供1,808個社屋單位,其中736個為長者單位。新落成的社屋大廈重視配套設施,尤其是長者單位,均以無障礙設計為原則,務求令長者的生活環境得到改善;亦將因應區內的居住人口而適當配置公共交通設施。 為介紹筷子基平民大廈重建規劃,房屋局及土地工務運輸局於今天(十六日)聯合舉行發佈會,出席的有房屋局局長鄭國明、公共房屋事務廳廳長鄭錫林、以及土地工務運輸局城市規劃廳廳長劉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