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梳篦與留青竹刻是江蘇常州最悠久的手工藝品,先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盧家大屋即日起邀請常州梳篦工藝家戚正康及留青竹刻工藝家邵風豐現場展演,展期至11月15日,歡迎市民前往欣賞及參與於周末舉行的工作坊。 篦箕與木梳原是極為普遍的梳髮除垢工具,早於1500多年前,常州便開始從事梳篦製作生產,至明淸達至高峰,贏得“常州梳篦甲天下”和“宮梳名篦”之盛譽。梳篦工藝家戚正康介紹,篦箕的原材料主要是毛竹、牛骨、生漆等,從取材至成品便需73道工序,極為繁複,篦梁上還以字畫裝飾,十分講究。常州木梳以優質名貴樹材為主,如黃楊、檀香、楠木等,經 28 道工序製成,配合精美的彩繪或烙燙圖案,享譽海內外。時至今日,常州梳篦已從傳統式樣逐步發展至繪有民間傳說、動物花卉、戲劇臉譜,甚至受小朋友喜愛的卡通等 700 多種不同款式。 戚正康2008年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其梳篦作品多次在國內重要的工藝美術品中獲獎,當中作品更被選為上海申辦世博會的專用禮品。是次來澳帶來包括彩繪作品“京劇臉譜”、烙燙“四大才女”及多款造型精美的梳篦作品,實用與觀賞性並存。 常州留青竹刻藝術歷史源遠流長,是我國留青竹刻工藝的盛地,人才輩出。 工藝家邵風豐介紹時指出,留青竹刻是竹刻工藝中難度最大的一種,往往被誤為是貼上去的圖紋樣式。事實上,所謂“留青”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層青筠作為雕刻圖紋,然後鏟去圖紋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而成的竹刻藝術品,過程中需巧施全留、多留、少留、不留的功夫,使作品展示層次、明暗、濃淡、透出較強的立體感,以表現自然萬物的神韻。由於採用之毛竹一般為冬至所收割的,密度高而硬度大,極考驗工藝家的刀法。 來澳工藝家邵風豐師從中國留青竹刻泰斗白士風,獲得多個全國、省工藝美術獎項,邵風豐用刀如筆,將山水、花鳥、樹石或人物等以深厚的刀法細膩呈現,現場展示的屏風、扇骨、臂擱等作品高雅淸新, 賞心悅目。 盧家大屋民間工藝展演活動逢周二至周日,以及10月26日重陽節及11月2日澳門公眾假期均有工藝家駐場與現場觀眾交流心得,逢周末由工藝家主持的多場工作坊歡迎市民報名參與(11月14、15日除外),費用澳門幣20元正。詳情查詢,可致電文化局8399 6699 或瀏覽www.icm.gov.mo了解民間工藝活動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