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港客運碼頭是否搬遷引起社會廣泛討論,新城填海區規劃工作小組的一份分析報告指出碼頭未來發展受到港珠澳大橋、新城A區、澳氹第四條通道、旅客來源結構等多因素影響,碼頭搬遷與否涉及澳門可持續發展,對城市有結構性重大影響,故需要在新城區總體規劃第二階段公眾諮詢中提出不同草案,供社會各界深入探討和思考。工作小組重申政府無預設立場,兩組草案分別從碼頭搬遷、留在原址兩個截然不同的發展方向進行規劃,希望拋磚引玉,和社會各界共同探討該個對澳門,尤其是對澳門半島影響深遠的議題,未雨綢繆,預留發展彈性,廣泛收集民意,供下階段規劃方案參考。 在去年第一階段公眾諮詢,不少社團和社會人士因應碼頭直昇機航道對新城A區發展制約、航道水文等問題,就外港客運碼頭的定位及去留問題提出建議。有見及此,工作小組聯同研究團隊從社會經濟發展、旅客來源結構、港珠澳大橋、新城A區、澳氹第四條通道等不同層面展開了分析,研究報告並對保留現時外港客運碼頭功能不變;以及外港碼頭改變功能,分別在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南部、新城A區南部另建碼頭,及把客運功能轉移到氹仔客運碼頭等四個不同發展方向作了利弊分析。 內地旅客比重持續上升海路客運比重逐漸下降 報告分析澳門近年旅客來源結構、進出澳門渠道在過去十餘年間有很大變化,尤其是內地旅客比重持續上升,由1998年的11.8%上升至2011年1~9月的56.9%。旅客分從海陸空三路來澳,當中經陸路來澳旅客的比重由1998年的25.2%上升2011年1~9月的54.4%,經海路來澳旅客比重則由1998年的67.4%下降至2011年1~9月的39.5%,可見海路客運比重逐漸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兩個主要海運口岸中,近年外港客運碼頭接待海路旅客的比重由2007年的95%下降至2010年的66%。而隨著路氹城的發展日漸完成,氹仔客運碼頭在海運中所佔比重將日趨增加。 此外,日後澳門與區域的交通基建對接將日漸完善,包括廣珠城軌拱北站及蓮花口岸站落成、內港灣仔河底行人隧道建成、橫琴開發、陸路通關時間延長等因素都直接影響旅客來澳模式,尤以2016年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影響深遠。報告指出,一旦港珠澳大橋的客流量高,必直接影響澳門半島的交通以及外港客運碼頭的功能角色。同時,因應港珠澳大橋的通車,氹仔客運碼頭和外港客運碼頭也必須提高自身條件以增強競爭力。 受港珠澳大橋第四通道影響碼頭涉半島發展須預留彈性 分析報告還指出,外港客運碼頭除面對港珠澳大橋、氹仔客運碼頭的競爭外,由於其位於新城A、B區間的內側,在填海工程完成後,將面臨新城A區、B區、第四條通道、新城AB區海底隧道等影響,由於其被新城區及交通建設"層層包圍",需評估日後快速船進出所產生的航行安全及風險。 新城舊區扶持互補是社會對新城區總體規劃的期望和要求,分析報告也提出,有需要利用新城建設機遇為澳門半島增加新的旅遊資源,加強半島競爭力,改善中小企業營商環境。而碼頭搬遷與否涉及澳門未來可持續發展,對城市有結構性的的重大影響,故有需要因應未來澳門整體空間布局以及區域發展的變數,在規劃上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預留發展彈性,及早思考外港客運碼頭何去何從,搬遷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