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四個確診個案確認為輸入相關病例 應變協調中心呼籲市民今晚9時前完成檢測

今晚9時後僅維持6個站點應付餘下的檢測工作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下稱應變協調中心)於今(6)日舉行記者會,仁伯爵綜合醫院戴華浩醫務主任、教育及青年發展局非高等教育廳黃嘉祺廳長、警察總局警務聯絡及公共關係處張健欣處長、治安警察局行動及通訊處馬超雄處長、旅遊局公共關係處藍同好處長和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制暨疾病監測部梁亦好協調員共同會見傳媒。

戴華浩醫務主任報告,今( 6)日沒有新增病例,本澳兩年來累計75例新冠病毒肺炎確診病例。現時累計死亡0例,累計出院64例,60例為境外輸入病例,15例為輸入相關病例(包括最近4例確診患者),無任何醫務人員受到感染。現時路環高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有4例新增確診者、1例外地輸入確診者及6例輸入相關確診者,11位患者均病情穩定、無發燒、無呼吸道症狀,一般情況良好;另有6例康復期隔離者,1例復陽個案及29名密切接觸者。第3次全民核酸檢測已於10月4日晚上9:00開始,截至今(6)日下午4時 ,逾61萬人預約,58萬人已完成採樣,按目前進度,是次全民核檢可於晚上9時前基本完成。今晚9時起將調整站點安排,僅維持6個站點應付餘下的檢測工作,包括:工人體育館、澳門文化中心、綜藝館、沙梨頭活動中心、望廈體育中心及氹仔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稍後將開放相應名額讓市民於9時後的時段繼續預約,但他呼籲市民應爭取於9時前完成檢測,以爭取儘早取得數據,供應變協調中心評估社區風險,以及決定下一步的防疫措施。目前,各核檢站仍有充足名額,若輪候時間少於15分鐘的站點,則毋須預約也可即時入場檢測,市民需帶備身份證明文件和健康碼截圖,如未有攜帶身份證明文件正本,則出示影印本或電子圖像資料亦會接納。

此外,他亦指出今(6)日收到2個10混1樣本發現可疑陽性通報,經過覆檢結果為陰性;同時,當局已邀請涉及樣本的20名市民再作單樣檢測,結果亦均為陰性。當中有1位曾經確診過新冠病毒的人士,他表示,有關樣本有殘餘的病毒基因片段,影響檢測結果出現可疑陽性,但他重申,該復陽個案不具傳染性,不是活性病毒。當局已要求該20位人士進行自我健康管理,相隔一段時間後將再覆查檢測,以確保沒有受到感染。

就記者問及如何區分輸入個案、輸入相關個案和本地個案,他表示,確診病例有兩種類型,分別為輸入個案和本地個案。輸入個案即是患者入境澳門前或在入境澳門後在隔離期間因出現病徵而確診便是輸入個案,而非上述情況的便是本地個案。本地個案亦分兩種情況,一是能明確地找出源頭是被輸入個案感染的病例,便是輸入相關個案;而與輸入病例沒有關係或找不到源頭的個案,就稱為本地個案或源頭不明社區個案。他重申,輸入相關個案也屬本地病例。

就記者質疑為何今輪疫情確診患者均有接種國藥疫苗,他表示,這只是一種誤解。主要是因為在本澳已接種疫苗的人士中接種國藥的佔86%,mRNA則只佔14%;所以,數字上才會顯示感染者大多已接種國藥疫苗。但據其他地區經驗顯示,接種mRNA都會受到感染。他強調,在這波疫情中,若所有市民都沒有接種疫苗,可能出現的感染者將不止十個,所以絕不是因為打了疫苗才感染,接種疫苗與出現病例之間不是因果關係。

梁亦好協調員報告,10月5日從高風險地區回澳需接受醫學觀察人士新增68人,其中澳門居民23人,非澳門居民45人。截至昨日24:00,累計醫學觀察人士有51,482人,仍進行醫學觀察人士有1,437,均在指定酒店。另自10月4日起,經流行病學調查跟進的共有1309人,其中密切接觸者98人,與感染者有共同軌跡917人,次密切接觸者294人。她表示,澳門現時設多個紅碼區及黃碼區,而紅、黃碼區人士定期接受核檢的頻率將定於在第1、2、3、5、8、11及第14天進行,若結果均為陰性,完成第14天的核檢後,相關區域將可解封。她亦呼籲全澳市民應核實健康碼內自己的現居地址是否正確,如有需要,就應作出修改。因為當局近日發現大量市民填報的是舊地址,以致其健康碼變為紅色;而當發現有人健康碼為紅色時,基於安全考慮,消防局須派車將其送往指定地點作進一步檢測和跟進,結果大大增加了工作人員的負擔,造成人力、資源和檢疫能力的浪費;同時,現時正處於抗疫階段,衛生局首要工作是抗疫,不能承諾短時間內協助上述居民解除其紅碼,一定程度上會對相關市民的生活造成影響。

就記者查詢在健康碼上增加行程記錄的進度,她表示,當局計劃透過手機應用程式上的“健康碼”增加行程記錄功能,相關工作已到測試階段,因遇上疫情而暫停,但期望可盡快推出。

就珠海市斗門區將澳門列為中高風險地區一事,她對此表示尊重。因為,每個地方和城市可承受的風險不同,會進行不同的自我評估。同時,她亦呼籲市民避免外遊,減少人員流動,以防疫情外洩,最大限度、最負責地將本澳疫情外洩的風險減到最低。

而就記者分別關注最近幾個新增個案的情況,她表示,當局沒列出第74例個案於9月24日乘坐巴士的行程,因為流行病學調查主要是從兩個方向展開,一是找出患者的受感染原因,即從患者確診日倒推14天的行程進行跟蹤;二是跟蹤患者於傳染性期間的行程,以確認其他市民可能被感染的風險,所以當局公佈的是該個案具傳染期的行程。而第74例個案最後一次核檢日為9月29日,假設他最快於9月30日核酸呈陽性,倒推4天為9月26日,故當局只公佈於當日之後的行程,以免市民誤解。目前,當局仍在持續跟進與相關病例有關的巴士上追蹤名單,並已聯絡上部份具實名的巴士卡持有人,但亦存在一定侷限,因部份巴士卡並非實名登記。目前,衛生局掌握的是第74及第75例病例曾在高地烏街某一住宅參與裝修工作。

而就第71例及第72例新冠確診患者在海立方的情況,她表示,未有資料顯示兩人在時間與空間上曾在海立方產生交集,且按監控錄像顯示,第72例患者沒有使用共同通道前往回力娛樂場,只留在海立方;而相關場所經完全消毒後可開放。她亦建議所有場所,特別是對公眾開放的地方,要增加清潔消毒的頻率。另外,她亦指出當局於昨(5)日晚新增黑沙環第二街為紅碼區,是由於第75例患者在10月1日曾經搬屋,黑沙環第二街住址是75例較早前的住址。

就疫情防控上,她再次重申戴口罩相當重要,尤其是現時不知道社區會否有更多潛在個案時,並呼籲市民一定要戴好口罩,尤其是不要觸摸口罩外部,通過手再觸摸其他地方也會污染環境。至於會否推出口罩令,則要視乎整體疫情需要,及社區對戴口罩的共識和情況,再判斷是否要更嚴厲的方式執行。

另就病例在怎樣情況下會受到感染甚至確診,她強調,流行病學調查須基於綜合因素作考慮,透過時間與空間的交集,找到最大可能性的感染源,但即使找到某個可能的感染源亦不是絕對的,不能排除其他任何可能性。同時,即使不同人觸摸到同一污染源,各人曾否接種新冠疫苗、本身免疫力是否足夠、個人防疫措施是否做好等,都會使各人受感染的風險有所不同。例如,有人觸摸到污染源後,雙手未有消毒清潔下就觸碰自己口鼻,這與另一人觸摸到污染源後立即搓手消毒,兩者風險盡不相同;又例如,有沒有適當佩戴口罩,都會帶來不同的風險程度。

最後,她亦表示,目前世界各地接種疫苗的記錄方式多種多樣,但本澳亦允許在外地接種疫苗並持有相關記錄的人士,前往衛生局或所有接種站將其記錄錄入本澳的系統,相關結果將呈現在澳門健康碼上。

會上,藍同好處長報告了在指定酒店進行醫學觀察的人數;馬超雄處長則報告了市面情況和出入境情況;他們與張健欣處長並回答了相關記者提問。

查看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