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澳門基金會與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下稱“中心”)共同啟動的“十部文藝集成志書.澳門卷” (下稱 “十部澳門卷”) 大型文化工程已經開展多年,旨在全面挖掘和系統整理數百年來流傳於澳門民間的藝術資源,如民歌、歌謠、戲曲、曲藝、諺語、舞蹈、器樂曲、故事等,並按照國家對志書的要求進行編纂。澳基會藉着新春之際,邀請澳門專家團隊於2月24日下午在永光廣場七樓澳門基金會會議室召開會議,共同回顧和總結整體進展,及規劃未來工作。
文藝志書意義重大
出席會議的有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十部澳門卷”各卷團隊代表,有《民歌卷》及《器樂曲卷》的戴定澄和洪少強,《諺語卷》的鄧景濱、邵朝陽、葉錦添等,《故事卷》的張卓夫,以及《舞蹈卷》的鄧錦嫦、關偉銘、譚美玲、鄭桂卿等共約二十人出席了會議。
吳志良首先向各代表致以新春的問候,他感謝團隊多來不懈的努力,默默耕耘,呈現了豐碩的成果。他強調,志書是反映一地風土人情的重要歷史記述載體,因此, “十部澳門卷” 作為國家重要項目,也是光榮的任務,且是功在千秋的工程。他補充,志書要求非常嚴謹,需按照體例進行編纂,每卷均經過反覆的評審,不斷修改完善,這是對社會、對後人負責的體現。他強調,此為澳門歷來最大型的民間文化整理運動,首次對地方文化進行規範的整理和科學的呈現,期間也推動了不少青年人和市民大眾參與,相信有助居民認識和理解澳門民間文化,加強凝聚力,提升對國家民族的歸屬感。
編纂團隊均感到榮幸
會議上,各卷代表分享了編纂經驗以及體會。洪少強引介《器樂曲》的編纂團隊搜集了500多首在民間活動流傳的器樂曲目,從中精選出300多首經典、有代表性的作品,內容涵蓋了多元的文化特色,如宗教題材,或土生文化等,非常珍貴。《舞蹈卷》負責人鄧錦嫦及關偉銘等介紹了團隊對龍舞、獅舞、土風舞,及舞醉龍的編纂工作,記述各舞種的歷史源由、社會組織等,並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包括舞種的步法、服飾等素材;現正根據專家指引進行嚴格校對,以及圖解等工作。《諺語卷》代表邵朝陽介紹該卷成果,共收錄近七千條澳門諺語,涵蓋了行業、生活、風土、修養等等多種類,更翻譯和註解了在澳門流行的葡文諺語,既體現了粵語方言,也具有多元化的地域特色,現已經完成編纂初稿。他認為指項目組參與過程收穫重大,可將學術研究與社區文化相結合。《歌謠卷》的主編胡國年及徐贊源表示,歌謠隨着現代社會發展在漸漸淡化中,故一直鼓勵青年參與田野考察,收集了來自各團體、族群、年代的民謠,涵蓋粵語、客家、閩南、葡文等多種語言共一千多首,立體地呈現了小城市民的情感和生活氣息。
全套文藝志書編纂接近完成
根據澳基會的資料,目前十部澳門卷循序漸進,大部份卷本已經完成基礎編纂任務,並在不斷完善中。當中《戲曲志》已經出版,《曲藝志》已進入了出版程序,《民歌卷》也在準備編輯出版中,同時《諺語卷》、《故事卷》、《歌謠卷》、《曲藝音樂集成卷》已參與了終審,並在完善中。而其他的《戲曲音樂集成卷》、《器樂曲卷》、《舞蹈卷》等分別完成了初審或提交了中期報告,正致力整理稿本。澳基會方面坦言,由於疫情的原因,對整體進展構成一定的影響,並表示未來將加強與 “中心” 的溝通和協調,與團隊共同推進項目,可望 “十部澳門卷”盡快面世。與會者就編纂體例和下階段進展進行了熱烈的交流,均認為編纂成果應對於傳承文化、保存地方史料具有重要意義。
查看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