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筷子基平民大廈重建 提供700個單位


有30年歷史的筷子基平民大廈,為本澳優先進行的社會房屋重建項目之一,重建後由240個單位增至約700個,數量增加近2倍,有效提升土地的使用率,及改善住戶的生活環境。現有216個租戶計劃於上半年完成調遷,首批租戶短期內可遷入筷子基社屋。 房屋局、土地工務運輸局及建設發展辦公室今天(20日)舉行聯合記者會,由房屋局局長譚光民、土地工務運輸局城市規劃廳廳長劉榕、建設發展辦公室馬文俊建築師介紹筷子基平民大廈的重建設計。 重建利長遠發展 為達致在2012年分階段興建、落成19,000個公屋單位的目標,特區政府進行現有社會房屋重新發展的公屋地段規劃之研究,對有條件重建的社屋大廈作出分析及建議,當中考慮到相關重建的社屋必須具改善的迫切性及改建後的效益,將計劃優先重建部份樓齡長,土地利用效率較差的社屋大廈。 筷子基平民大廈位於筷子基沙梨頭南街與和樂大馬路之間,共有6座,於1979年至1981年分階段興建,至今近30年歷史。樓高6層的建築物有240個社屋單位,1984年初入伙,現有216個家團,約550人居住;其中約75個家團有65歲或以上的長者。 過去30年,筷子基平民大廈有定期進行維修保養的工作,並根據實際需要而增加社會設施,社屋單位亦因應住戶的要求作出維修,但經過一段日子,整棟社屋大廈逐漸殘舊,設施亦未能符合住戶的期望,如沒有電梯,不便長者出入。 社屋單位增兩倍 筷子基平民大廈佔地約3,700平方米,現時樓高20.5米,重建後樓高約80米,約25至30層高,將由裙樓及3座塔樓組成,提供約700個社屋單位,對比現時大大增加近2倍,其中一房一廳(T1)單位約佔70%、兩房一廳(T2)單位約佔25%、三房一廳(T3)單位約佔5%。 重建後社屋大樓將配置平台花園及康體設施;另外規劃了兩層裙樓作為社會設施,面積共7,444平方米,以完善社區環境。重建計劃還包括建造3層地庫的公共停車場,提供約200個私家車泊位及約200個電單車泊位,舒緩該區的泊車需求。而通過這次重建,兩側的行車和行人空間都會得到優化。 特區政府啓動社會房屋的重建工作,除了充份利用土地資源,提供更多的社屋單位外,並透過重建項目,優化筷子基區內的交通和社會設施的規劃,以配合人口的增長的需求。 調遷上半年完成 筷子基平民大廈的調遷工作正有序進行,為公平起見,房屋局於2月23日為216個租戶公開抽籤確定揀樓排序名單,選擇租住筷子基社屋的有202戶、選擇租住其他社屋的有6戶,沒有作出選擇的8戶(房屋局將視為同意局方的調遷安排)。 房屋局3月1日起發函予216戶,3月5日起根據名單排序約見租戶揀選單位、覆核家團資料、準備及簽署租賃合同、安排租戶領取單位鎖匙,並訂定搬遷日期,於3月17日完成揀樓工作。 隨著筷子基社屋的落成啓用,合資格的社屋輪候家團將按序上樓,筷子基平民大廈的租戶亦於同期遷入。考慮到部份租戶在搬遷上的困難,房屋局將派出人員及車輛,並與坊會協調組織義工予以協助;倘為老弱無依者及有特別困難的租戶,可向房屋局提出,一般租戶則自行搬遷。整個調遷工作計劃於上半年完成。



此頁面有問題嗎?

幫助我們改進GOV.MO

* 必填項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