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化局出版的《圍的再生──澳門歷史街區城市肌理研究》四月二日下午於何東圖書館多功能廳舉行新書發行儀式。文化局文化財產廳廳長張鵲橋、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副主席郭旃以及多個民間團體代表出席活動並接受文化局贈書。
《圍的再生──澳門歷史街區城市肌理研究》由香港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王維仁及文化局文化財產廳廳長張鵲橋共同編製。張鵲橋在致詞時表示,“圍” 和“里”是反映澳門傳統城市居住面貌的街區空間,記錄著澳門華人社會的生活積澱。隨著都市化進程,這些歷史空間面臨消失的可能。為了讓更多居民認識這些珍貴的城市空間的價值,文化局於二○○八年舉辦“澳門舊區觸媒空間設計工作坊”,邀請國內、香港及台灣等多所著名大學的研究人員來澳考察並提出設計方案。二○一○年彙整研究成果編製成《圍的再生──澳門歷史街區城市肌理研究》。他希望此書的出版可以拋磚引玉,引發更多的專家學者和市民大眾循不同視野去關注本澳的傳統建築和街區空間,更好地促進社會發展。
為使更多團體了解本澳城市空間的潛藏價值和發展潛力,文化局邀請了多個民間社團,包括澳門建築師協會,澳門工程師學會,澳門城市規劃學會,澳門歷史學會,澳門口述歷史協會,澳門歷史文物關注協會,澳門街坊總會,澳門筆會,澳門文物大使協會,我城社區規劃合作社的代表出席是次活動並接受贈書。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副主席郭旃在接受訪問時表示,澳門的城市空間十分特殊,世界文化遺產與傳統華人街區相融並存。如何通過為這些傳統街區植入新的職能,更好地保護及活化其歷史價值,值得關注探討。
新書發行儀式之後隨即舉行“澳門歷史街區城市肌理研究”講座,由編者之一的香港大學建築系王維仁副教授主講。王維仁生於台灣,為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建築碩士,曾執業於美國建築界,目前執教於香港大學。他在講座上介紹,澳門的城市肌理與時代發展的步伐息息相關,具有研究價值。“圍”的探究,有助更好發掘出澳門本土民生最廣泛及最真實的人文風貌。
《圍的再生──澳門歷史街區城市肌理研究》售價為澳門幣一百二十元,有興趣市民可於各大書店、文物大使協會駐點售賣亭、鄭家大屋禮品店、大三巴牌坊文化局諮詢處及阿婆井售賣亭購買。